河源市和平县大坝镇高发村一位坚毅的母亲建

白癜风是怎么得的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14/6100102.html

和平县大坝镇高发村村中保存多处传统客家民居建筑,部分规模宏大,有三重围屋,并有村民在其中居住,较好地保存了原有的日常生活情形。

高发村的嘉禾岗围龙屋,本名“外翰第”,在当地颇负声名。它的始建者,是和平县黄氏十六世黄必桂母子。黄必桂3岁时,父亲黄德勤英年早逝,母亲麦氏时年仅28岁,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从深圳专程赶回高发村为专家们介绍老屋情况的黄海容告诉记者,麦氏性格坚毅,且独具眼光,她很好地使用了德勤公遗留下的家资,在当时称为“早禾岗”的这块“福地”置地,卜筑屋宇,建起了“外翰第”,并更地名为“嘉禾岗”。黄必桂在母亲督促下努力向学,虽然无心仕途,却饱读诗书,精于商道,经过多年努力,挣得富足身家。外翰第和麦氏的故事,非常有感染力,代表了传统社会中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及乡民互助的传统,值得深入挖掘讲述。

风水塘边有旗杆夹多组,相关故事可以细加整理。村中保存的客家娘酒酿造等民间手工艺,在客家地区普遍存在,是传统生活方式与当下乡村生活自然融合的体现,体现出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的生命力。

记者在村里看到,村民们有意识收集了为数不少的农村传统生活生产用具,且有意识地标明了采集的时间、地点、原本属于谁家、功用等基础信息。虽然现在古村中搜集农具等老物件建立简单的小型陈列馆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但如此详细的资料记载在很多地方却是见不到的,这为下一步的布展陈设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展品细节。同时这些带着使用痕迹的老物件,也是唤醒村民和游子们曾经的村庄记忆,唤醒乡愁的绝佳载体。

考察情况来看,村中各处传统民居建筑距离相隔在合理距离内,通过精细设计的动线可以方便地串联为一体,便于开发利用,可在广东省古村落的框架下加以系统设计,以利保存现存的建筑和村落格局。此外,村中部分民居村民已自发进行了部分现代化改造,如设置了冲水洗手间等,令人居环境更加方便、舒适。

和许多古村落面临的问题一样,高发村“自己的故事”方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比如外翰第等建筑的故事内涵应该进一步深入发掘整理,理清细节,特别要理清民间说法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以利讲好村落故事;此外,村中的客家娘酒等传统食品、农产,是不是可以考虑突出“高发村”的原产地信息,讲清特色,以与客家地区其他同类产品区别,尝试利用电商网络对外推广;又如“外翰第”“沙前”等代表性建筑、地名等,也许可探讨商标注册的可能性。总之有关老村和老屋,能做的事情似乎还有很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卜松竹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戴雨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31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