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农村示范村贫困村实现由后队变前队

■一线实践

太平镇羊尾村是清远市清新区省定贫困村。该村于年开始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经村民一起努力,村文化室、篮球场、巷道硬底化、污水处理池等项目基本完成,旧村换新颜。村民们已经开始享受着村子变化带来的新生活。

羊尾村的变化是我省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的一个缩影,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的基础上,以个省定贫困村为突破口,从最基础最薄弱的短板补起,推动创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现贫困村“由后队变前队”,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到年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整洁的房屋、干净的广场、优美的池塘小道……走进清新区三坑镇马长村,在村前的小池塘休闲小径上,整个村子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尽收眼底,这条小径被村民称为“最佳观景台”。

就是这个“最佳观景台”位置,以前是一处杂草丛生的地坪,该村通过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将一块平方米的荒废地坪进行改造。如今,这块荒废的地坪已建成了池塘、休闲小径和宽阔的村前广场。马长村真正实现了“后队变前队”。始于年的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按照村均万元投入标准,省财政安排亿元对个相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予以奖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

“这项具有广东特色的举措,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实现有机融合。”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主要建设内容也明确、具体。

——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年年底前所有自然村基本完成环境整治任务,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村庄绿化美化,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推进村道硬底化。加快道路基础设施改造,年底前,通人以上自然村完成村道路面硬底化,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

——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年底前,健全村庄保洁机制和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

——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年底前,自然村基本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推进集中供水全覆盖。改善生活饮用水条件,提高集中供水覆盖率,实行集中连片供水。

——提升农村住房水平。加快贫困村危房改造,年底前,完成农村旧房整治,农村住房基本实现外观整洁、建设有序、管理规范。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光纤网络覆盖自然村,“快递下乡”工程覆盖所有行政村,按需配套、统筹建设村内公益设施。

——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加强农村普法教育,积极推进基层文明创建“十百千”示范工程,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等。

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个贫困村、个自然村中,已全部实现村村有规划;已完成“三清三拆”村庄环境整治的自然村达到个,基本完成“三清三拆”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基本实现村村干净整洁;已完成村内道路硬底化的自然村个,占89.8%,基本实现村村道路硬底化;有个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占96.7%,基本实现村村集中供水;个自然村实现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占78.5%,大部分村实现了雨污分流;个自然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占62.1%。

不仅如此,贫困村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变化也带旺了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每当夜幕降临,河源市和平县东水镇增坑村新装的路灯把文化广场点缀得绚丽多彩,村民们在这里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断。今年采茶文化节推介活动时,畲族村民们穿上民族服装,在这里进行歌舞表演展现家乡文化。

两年多前,这个省定贫困村贫穷落后,该村一方面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另一方面,村里与一文化传媒公司合作,把文化元素注入这个古老的畲寨,策划畲族春晚、三月三采茶文化节、增坑村农民丰收节……一系列的宣传推介,让增坑村这个小小的畲寨不断焕发生机。

据负责策划的橙果团队负责人欧阳日烈介绍,今年三月三采茶文化节推介活动过后,村民的茶叶收入得到极大提升,“增坑村近千亩茶田平均年产茶量在一万斤左右,按茶叶单价提升50元计算,茶产业为全村增收可达50万元”。

南方日报记者黄进通讯员粤农农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4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