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几年前我在QQ上加了一个“谢氏复渊公后裔群”,群主必达是继诚(惺宇)公第十五世孙,连平县上坪镇西坪村人,他在编写一部记录上坪历史的《上坪乡土录》。我们在群里偶尔会探讨上坪镇的谢氏名人,也曾多次提到新镇村上正老屋的继诚公祠。这个祠堂从去年开始重修现已基本完工,我有个上正的老铁新畅说正在征集对联。对联我不会写,趁这个机会和必达及修祠理事会成员崖叔探讨了一下继诚公,特作此文,供大家参考。
我记得马未都老师常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我们不是那个朝代的人,只能从现存的文献、墓碑、匾额、祠堂等实物资料并结合长辈的口述来考证和还原历史人物。
2)族谱。根据年第七次修订的《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记载,继诚公(-年)是上坪开基始祖复渊公的十世孙,瑄祖的六世孙,具体世系源流为:。
七修谱第至页对继诚公有详细的记载,但由于93年修谱时是直接照抄旧谱的古文,从右往左竖读,没有标点符号,所以看起来不太方便,也容易误解——
《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记载继诚(惺宇)公
《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记载继诚(惺宇)公
我试着断句并简单标注如下:
“嘉蓁长子继诚,号惺宇,生嘉靖丙寅(即年)六月初四日。赋性醇谨,立纲陈纪,后嗣仪型,亢宗式礼,教子成名,胶庠济美。推尊族长,森严礼法,创祠修谱,公事如己。儿孙满前,琳琅伟器,年高德邵,八衮有奇,两膺宝筵,受福无已。
“天启乙丑(即年),和平县令毕讳崇道旌以“潜德龙光”。庚辰(崇祯十三年即年),礼部郎中吴旌以“盛典致隆”宝钦,洋载卅志(应为详载州志)。
“寿八十四岁,考终,阖族思念公德、建祠有功,请主入祠配享。殁葬中村苦竹障下大水坑面,大座人形巽向。配官日清女,生嘉靖丙寅八月二十,殁辛卯十二月二十九,葬担柴坑乌石头下,凤形南向。
“继娶邱子伦女,生戊寅(万历六年即年)十一月初二,殁葬坪山,虎形西向,乾隆十年(年)重修竖碑,后被他人废占,经进(过?)究罚当事人制银牌于一九八六年再重修。官出旄宾,邱出复启、复培、复肖、复璧、复霖,次子复素抱与政弟为儿。”
注释:讳,族谱所记“和平县令毕讳崇道”,应该是指一个叫毕崇道的和平县令。根据《新丰县志()》,崇祯十二年(年)时,离和平不远的长宁(新丰)县确有名为毕崇道的知县,他可能在此前的年时当过和平县令(彼时连平州尚未建立,上坪属于和平县惠化图)。
长宁(新丰)县明、清时期知县任职情况表,毕崇道在列
但据乾隆二十八年《和平县志·知县》记载,天启五年(年)的和平知县是刘渐。另据族谱记载,惺宇公的爷爷浩然公英年早逝,祖母卓氏从23岁守节至95岁终,因而被当时的和平县尹刘渐表彰。刘渐从年开始任和平县令,其前任“王宏”从天启二年(年)开始任,下一任“尹应简”从崇祯元年()开始任,并未记载毕崇道,有点奇怪。
乾隆版《和平县志》记载,天启五年(年)的和平知县是刘渐,族谱为证
礼部郎中吴。
简而言之,和平县令毕崇道、吴姓礼部郎中为旌奖继诚公而送了两块牌匾:潜德龙光、盛典致隆,继诚公本人没有做官。
谱上没有“乾隆宝钦”的字眼,如果说93年修谱时把“乾隆”错抄成“致隆”,那前面的“庚辰”就应该是乾隆二十五年(年),但也和“天敕命”匾及旗杆石的年代相差15年。如果是往上推算两个庚辰年,即清康熙三十九年(年)或明崇祯十三年(年),“乾隆宝钦”就说不通。要么本来就是“致隆”,最终还是要到连平博物馆找四修、五修上坪谢氏族谱确认。
八衮有奇。
两膺宝筵。
以我肤浅的经验,明清古文里出现姓氏、高官时通常会留一两个空格,出现帝王时会另开一列顶格写,以示尊敬并避免后人混淆。年修谱时虽然谬误甚多,但仍旧保留了旧谱的行文习惯,把讳“崇道”和姓“吴”另开一列顶格写。此外,继诚公的弟弟继政公,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曾因组织乡勇帮助明朝官兵围剿连平土匪陈万、事平后连平建州时他因“督造城池协助有功”,也被和平县尹毕崇道表彰“勤轮国贼”(详见族谱第页)。
继诚公的弟弟继政公,曾被和平县尹毕崇道表彰
大家可以根据上述族谱图片自行断句,我相信理越辨越明。崖叔根据族谱和古汉语,认为“吴旌”是南粤庆典,并认为惺宇公做过和平县令和礼部郎中——“我以为是,天启和平县令毕讳。毕讳是不过度宣扬,做人低调,也因明朝建始祖大祠是天启乙丑年,族谱又提天启乙丑和平县令,如果没有官又何谈建祠,整个上坪姓谢都公认其有功呢?还立牌在大祠呢?这是所谓的配享”。
继诚公祠里的生平实绩释文
3)州志。据清朝雍正八年(年)版《连平州志》记载:“谢继诚,字惺宇,冠带宾。赋性醇谨,分肩建州,有司奖誉,与宴二次。子复培有孝行,复璧一娶育八,男孙枝蕃衍,胶庠济美,寿八十三岁卒。”凡是做过官、考过功名的,《连平州志》上都会记,但州志的“秩官”、“选举”、“人物”部分都没有惺宇公,只在州志第六卷的“乡饮”里记载他是冠带宾、分肩建州(为年连平建州出过力),说明惺宇公本人没做过官。
雍正八年版《连平州志·乡饮》记载继诚(惺宇)公
4)墓碑。惺宇公的墓地位于上坪中村苦竹障下水坑面,由五大房后裔于同治十年(年)合力重修。从墓碑正中镌刻:“貤封奉直大夫明乡饮正宾十世祖谢公讳惺宇府君老大人之墓”。根据墓碑推测,由于惺宇公的某个子孙考取了功名(墓碑上记有很多“州庠”、“岁贡”、“国学“、“禀生“),惺宇公还在世时就跟着沾光,被朝廷加封为“奉直大夫”。
注释:貤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