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街道精准帮扶谋发展产业扶贫筑富路人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m.39.net/disease/a_5493722.html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沿着宽阔、整洁的柏油村道前行,亩水果葡萄采摘园大棚内,藤蔓上结出的一串串果实,十分惹人喜爱……这是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的美丽景象。据悉,双头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在开展帮扶之前,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一下雨路上满是泥。在精准帮扶下,双头村近年来因地制宜,走出独具特色的农村电商及乡村旅游产业脱贫致富新路,这也是广东省首个村级电商扶贫产业园,成为河源脱贫攻坚的一匹“黑马”。

青山绿水引客来。双头村水果采摘园,依托电商双创园搭建起一条完整的生产销售链,探索“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电商平台+观光”经营模式,加上拥有良好的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周边城市的游客接踵而至,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回首这场脱贫攻坚战,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一批批扶贫工作者跨越山海,与河源源城区、巴马东山乡的当地党员干部群众一道,深挖穷根,扶志扶智,激发当地内生动力,创新举措开展东西部产业协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了亮丽的脱贫攻坚“答卷”。

撰文:郑婷婷王亚波曾冠雄

产业扶贫强根基

创建全省首个村级电商扶贫产业园,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9月18日,中秋前夕,双头双创电子商务创业园(下称“双创园”)门前,一辆装满柚子的货车正往下卸货。双头村村委委员、双创园总经理刘伟雄介绍,这些柚子将放到电商平台上销售。

产业赋能蹚出长效脱贫新路。曾是省定贫困村的双头村,为何会搭上电商这辆“快车”,发展“潮范儿”十足的电商产业?

这与双头村的村情紧密相关。据了解,双头村总面积2.8平方公里,在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5个省定相对贫困村中面积最小,当地人口却有多人。受制于地少人多,当地难以开展规模种养,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发展因此成为掣肘。

人多地少的双头村依靠传统农业脱贫困难重重,如何破题?

为有效解决当地发展问题,葵涌街道远赴多地考察调研。“去双头村实地考察、开会,再组织专家调研,征询专家意见并开会。那段时间感觉要么是开会,要么就是在开会路上。产业是脱贫工作的重要一环,必须严阵以待。”双头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曾冠雄说。

在“互联网+”“双创”的浪潮推动下,在经过对广州、深圳、揭阳等地实地考察调研后,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决定抓住“双创”新浪潮新态势,走特色电商发展之路,双头村也迎来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

葵涌街道先后投入万元,成立了广东省首家村级电商产业园——双头双创电子商务创业园。双创园是双头村村委会联合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建的精准扶贫集体产业项目,在年5月开园。

双创园建成后,运营团队巧用电商扶农助农,通过淘宝、微商、直播等平台推广营销,河源的霸王花米粉、和平县猕猴桃、坪围村无花果、双头村葡萄等农特产品纷纷通过电商平台“走出去”。经过4年多的发展,园区产值超过万元,已签订入园的团队、企业共39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2家、股份有限公司1家、合作社1家。

良好的前期投入带来了可复制推广经验,据曾冠雄介绍,在源城区政府支持下,双创园二期扩建项目即将开始,预计新增办公面积平方米,开设办公室、食品检测室、直播间、党员培训室等。

产业兴,则百姓富;百姓富,则贫可脱。

目光向西,广西巴马东山乡三联村、江团村与葵涌街道结对帮扶。远跨山海,葵涌对巴马东山乡的当地情况并不尽然了解,帮扶工作如何开展?

葵涌街道派出工作组会同葵新社区、坝光社区股份公司董事长一行,第一时间对巴马县东山乡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东山乡共有7个贫困村户贫困户。年,街道聘请有项目策划资质的公司对巴马县东山乡江团村、三联村开展经济发展策划工作。

经过专业团队的发展策划,葵涌街道立足巴马资源优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采取产业帮扶策略,帮扶10万元用于三联村发展飞鸡养殖基地的建设,帮扶18.9万元用于江团村建设肉牛养殖基地、江团屯鸽子示范点、弄中屯鸽子示范点、岩边屯本地鸡养殖示范点,同时以现金奖补形式为20家养殖户每户发放元助力其发展养殖产业。

“造血式”帮扶体系增活力

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开设电商培训班提升专业技能

产业带来了,如何激发村民的积极性?

“驻村后发现村里的产业仍较单一,村民脱贫意愿仍不够强,勤劳致富的氛围不浓厚。”曾冠雄回忆,驻村工作组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了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江育娴。为了帮助江育娴脱贫,扶贫队为她申请了双头双创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农产品包装的工作岗位,每月固定收入元。这笔钱对江育娴而言,就像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村里有了双创园,让我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每年还能有分红,增加收入。”江育娴一边忙着手里的农产品包装一边说到。靠着辛勤劳作,元的固定收入为江育娴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加。她在双创园工作后,还把自家地里的农产品放在双创园的电商平台销售,进一步提高收入。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行走在双头村干净平整的水泥道上,这9个鲜红的大字在连片田园风光中格外醒目。曾冠雄说,这就是双头村68户贫困户脱贫路上的真实写照。

扶贫必先扶志。为了让贫困户真正脱贫不返贫,葵涌街道全力打造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提供免费场地、水电、创业指导等,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目前基地入驻企业、团队39家,直接带动双头村31名贫困户创业就业,带动就业创业人,营业额达万元,聚集创业产品余种。

葵涌街道为双头村提供了场地等“硬设施”,但思想保守、观念传统的村民如何推动双创园正常运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就业还离不开专业知识等“软配套”。据了解,葵涌街道在双头村先后建成校企共建农产品快速检测中心、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农产品烘干示范基地等,帮助村民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有效解决双头村农产品加工等“卡脖子”问题。其中,快速检测中心可实现农产品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多类别检测,并有效辐射到周边农村地区,为片区农产品严把品控关。

在葵涌街道支持下,一个集产品实体展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创业融资、生活配套等于一体,针对电子商务产业链打造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平台被建设起来。

无独有偶,同样的就业助脱贫模式在葵涌街道结对帮扶的巴马也上演着。葵涌街道按照《深圳市大鹏新区年对口河池市巴马县扶贫协作工作计划》的要求,葵涌采取人才培训战略,帮扶22万元开展巴马“携手奔小康”就业培训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定向转移等方式有效拓宽巴马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提高其自主增收致富能力,组织当地群众开展家政及种养技能培训多人次。

打出扶贫“组合拳”惠民生

教育+健康+住房帮扶,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机制

走进双头小学,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奔跑着,脸上绽放着朝气与活力。校长刘建阳说,扶贫工作队出资资助双头小学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建设文化围墙、添加精神文明标语等。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年,村里的老蔡走进了双头村村委办公大楼。16岁的女儿小蔡9月份就要小升初,由于小蔡有腿部残疾,需要人接送并且照顾,老蔡自己和妻子又要去厂里打工。家中有6口人,如果自己放弃厂里的工作,一家人的生计就会受影响。老蔡因此产生了让孩子放弃读书的念头。得知情况的工作组立马与村党支部书记刘燕忠一同去老蔡家中了解情况,并且与埔前一中沟通,为小蔡妥善解决了上学的问题。

学位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小蔡因身体状况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家人照料。为此,扶贫工作队、双头村村委主动和埔前一中沟通,为老蔡的妻子在学校饭堂找到一份后勤辅助的工作,每个月有多元的固定收入。这样一来,老蔡的妻子既可以照料女儿,让其安心上学,又可以帮补家庭支出。

助学扶贫,扶起来的是村里未来的希望。据曾冠雄介绍,扶贫工作队设立贫困户子女就学保障金,已经为42名贫困户的子女发放了助学金。这份助学金补助的对象放宽至学龄前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学生。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还举办了暑假夏令营、寒假支教等活动,不断丰富双头村学子的假期生活。

“接下来,我们要做好脱贫攻坚巩固工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为美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曾冠雄介绍,双头村在葵涌街道的支持下,建立了防止返贫监测机制。目前,村里正加大动态监测,全面梳理脱贫不稳定户(年人均收入低于1万元)、边缘易致贫户等人员名单,切实加大帮扶力度,防止已脱贫的贫困户返贫或新增贫困户。

此外,葵涌街道还制定了扶贫产业收益管理办法,规范扶贫产业收益分配情况,并在过渡期内将扶贫产业部分收益向困难群众倾斜,确保产业收益用到实处。

“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更要让他们有强健的体魄。”除了教育,驻村工作组联合村委通过购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将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覆盖,防止因病返贫,并设立普通病义诊项目,贫困户在村卫生站50元以内医疗费用全免,实现“小病不出村”,帮助村民建立健康防线。

经济合作快马加鞭,民生帮扶成绩斐然。

如今,每当夜幕初上,双头村的街灯便次第亮了起来。这也是帮扶成果之一。在保障出行方面,葵涌街道累计投入万元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路灯安装、道路硬底化、停车场等项目工程,极大改善了双头村出行环境,实现多条路段畅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得好不好,一看地面二看房。为此,葵涌街道全力推进危房改造项目,先后兴建4套共平方米困难群众周转用房,19户贫困户住上了“安全屋”。与此同时,在葵涌街道的支持下,双头村设立了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项目,为25户贫困户免费安装楼梯扶手,资助贫困户解决房屋漏水等安全隐患问题。

“脏乱差”蝶变成美丽乡村,是葵涌街道东西一条心、共画同心圆,致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并取得实效的一个明证。

数据会说话。年5月起,葵涌街道开始驻地开展双头村对口扶贫工作,共投入帮扶资金.65万元,实施电商、助农、旅游观光等项目29个。如今68户名贫困人口全数脱贫。

年12月,葵涌街道与广西巴马对口村签订帮扶框架协议,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机制,累计投入.16万元,实施5个扶贫项目,助推东山乡三联村、江团村共计44户人全部脱贫。

年来,葵涌扎实开展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社区、民生村党组织结对帮扶,投入44万元支持巴马长洞村优化基础设施、发展养殖业,持续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被照亮的,不仅仅是脚下的奔康路,乡亲们心里的希望也被点亮。

■观察

让产业振兴叩响乡村振兴之门

“以前年轻人总想走出去,现在村里有了双创园,提供了一个创业就业的平台,村里发展好了,让我们年轻人也有留在家乡发展的念头。”河源市源城区双头村村民李珊珊说。

双头村委大楼的双创园办公室,传出一阵阵“哒哒”的键盘敲打声,客服工作人员李运青运指如飞地回应着线上客户的问询。“这里主要销售村民种植生产的和平县猕猴桃、坪围村无花果、双头村葡萄等,通过电商线上线下结合,经过4年多的发展,园区产值超过万元。”双头村有关负责人介绍,双创园还聘用了低收入村民以及弱劳动力为保洁员,聘请村民包装农产品,开展助学培训等,形成良性循环,极好地带动了村里的产业生产和村民创业就业。

“电商+农业+旅游”组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在过去,由于产业单一、经济条件落后,双头村不少村民纷纷走出家门,外出经商创业谋发展。随着葵涌街道结对帮扶工作的开展,双创园不仅为双头村打开了“致富门”,还为助推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双头村亩水果采摘园产出的水果,通过双创园的电商平台销往各地,既能带动就业又能实现分红。其中,就业一项每年就能为每名脱贫户增收超过元。

现在,双头村着力进行“电商平台+实体农业+旅游产业”组合发展。水果成熟季节,采摘园能吸引大批游客到园里采摘水果、踏青游玩,双创园的电商平台又能把本村甚至全市的农村平台推介出去,三者结合助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接下来,双头村瞄准“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全力做好乡村旅游文章,依托农业优势项目,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产业,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加入研学科普、农耕体验文化、钓鱼、草地娱乐、农家乐、自助烧烤等项目,带动吃、住、购、娱等产业延伸发展,打造田园综合体,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回引人才促发展培育带不走的致富队伍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更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近年来,随着村里的“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人才紧缺相对明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双创园不仅是‘致富项目库’,还是一个‘后备人才库’,为我们村的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曾冠雄说,随着双创园的发展,村里涌现了不少年轻的致富带头人,这些本村的优秀人才在双头村“两委”换届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新一届的村委干部,为双头村持续建设发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在毕业实习期间,我接到通知,村委急需一名工作人员,当时我还在深圳一家公司实习,想到家里孤零零的单亲妈妈为了供我和弟弟上学靠打散工维生,我义无反顾选择辞职回乡就业。”“90后”双头村青年李锦鲜便是扶贫工作组口中“后备人才库”的一生动案例。

刚毕业的李锦鲜刚开始是做扶贫工作队助手,后来调到村委前台做村务工作,之后,他去了新成立的大望陂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当经理兼社长。如今,进入双头村委工作已有4年多的李锦鲜当选为双头村党总支的副书记。

“扶贫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纷纷脱贫增收,双头村实现了‘脱贫摘帽’。”曾冠雄表示,最难能可贵的是村里的产业运营团队都是由本村村民组成,他们与扶贫产业共同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一支带不走的致富队伍,是双头村最宝贵的财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年大鹏新区党工委会议提出,在“十四五”规划中将继续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整合产业扶贫资源,助推乡村振兴、农户增收,巩固脱贫成果。而双头村的“青年回乡”现象,正是葵涌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的生动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2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