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从林寨到彭寨,不到10公里山路,20分钟车程;从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石江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到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龙安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两轮帮扶路,刘金鹏走了6年。▲大榕树下一头牛。记者到访前两天,刘金鹏的同学刚刚来看过他。坐了刘金鹏开的车,同学批评他:山路哎,开这么快!说起这事儿,刘金鹏有点委屈地跟记者解释:其实一点都不快,只不过这路我太熟了,哪里弯有多大,哪里路上有坑,清楚得很。年,25岁的刘金鹏作为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办派出的对口帮扶工作队队长来到河源,初出茅庐,看什么都新鲜,看什么都简单。如今,走在年龙安村的春风里,31岁的刘金鹏步履稳健:这世界上没有能轻易办成的事,但是只要坚持,就肯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大雁到孔雀,龙安村的特产是大雁刘金鹏带记者去参观村里的大雁孵化基地。沿着小径向后山走,一棵大榕树在路中遮天蔽日,树下一头黄牛扭头看看我们,甩甩尾巴,又自顾自低头觅食。转个弯,豁然开朗,眼前半亩池塘、半亩平地,刘金鹏熟练地在门后找到钥匙,打开大铁门。我们的到来显然打扰了大雁午休,数百只大雁排着队快闪,让出一条道,有的干脆跳进池塘躲避。不会飞走吗?记者疑惑地问刘金鹏,大雁是‘喷气式飞机’,不是‘直升机’,刘金鹏笑着跟记者解释:它们起飞是需要一条跑道助跑的。聊起大雁,刘金鹏如数家珍,这是鸿雁,对,就是那首歌唱的……这个,头顶有点黑,是灰雁。那只,你看,只有它不躲我们,在孵蛋呢……▲孵化基地内的大雁。有了在石江村的第一轮帮扶经验,一到龙安村,刘金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每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的具体困难,也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龙安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孵化禽类的传统,但是之前村民一直各自为政,形不成规模。驻村帮扶工作队将大雁到家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现在龙安村65户贫困户家家都养大雁。刘金鹏给记者算了笔账,每户贫困户至少养50只大雁,每只雁苗成本是60元,帮扶资金出50元,贫困户个人出10元,3个月雁苗就能长到重8斤以上,市价能达到元。村里的孵化基地统一包销,大雁下了蛋,雁蛋同样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如今,龙安村养殖大雁接近只,单是这一项产业,每户贫困户一个养殖周期就能收入元!▲孔雀舍内孔雀扎堆。产业普及了还要提升。大雁养殖让龙安村的帮扶工作大展鸿图,刘金鹏又琢磨着更炫的,走,带你去看孔雀开屏!刘金鹏带着记者来到孔雀舍,卷闸门锁着。刘金鹏掏出陈伯,我带记者来看看孔雀。过了5分钟,陈伯从小道绕过来,满脸笑容,一边问刘队,吃饭没有?,一边拉开卷闸门。记者闯入,孔雀们惊慌失措,扑着翅膀躲避,空中倒是飘落了几根翎毛;没看到孔雀开屏,然而40多只孔雀扎堆的阵仗,已经让记者开了眼界。刘金鹏告诉记者,养殖孔雀成本高,虽然市场价值远超大雁,目前仍是小规模试点,是孔雀总会开屏的。你下次来,我们的孔雀会更多。从养鸡、养鹅,到养大雁、孔雀,龙安村的禽类养殖形成了高中低品种全覆盖的产业链。而3年帮扶下来,工作队引导贫困户种植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建设光伏发电、入股产业园区,村集体的收入从原来的每年3万元增加到年的近20万元,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帮扶前的元增长到超过元!从百万元到五千元,龙安村最气派的建筑是龙安小学一字排开的长条形建筑颇有气势,墙面粉刷洁白,门前小广场铺着青砖。一楼是小学教室,二楼是龙安村党群服务中心,楼顶铺设着发电的光伏板,楼下学生正在上课。刘金鹏带记者参观图书室、阅览区、会议区……阳光从窗外一股脑涌进来,室内明亮整洁。然而,刘金鹏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危房。投入52万元进行改造后,龙安小学校长叶树塔形容的全县最差最不好的一所小学变成了又白又漂亮的校园。龙安村的孩子们有了安全安静的阅读场所,龙安村的党员、群众也有了学习、活动的一方天地。▲龙安小学是龙安村最quot;气派quot;的建筑然而,曾经最困扰刘金鹏的,却是钱花不出去。对于脱贫的发展之路,龙安村村民一度各有想法各不相让。有一次,村里修水渠,这对于全村的种植业是大好事,但一户村民认为修水渠占了自家门前的地,拦住施工机械就是不让动……多项工程接连无法落地,筹集来的帮扶资金一度多达百万元,却只能躺在账面上。刘金鹏说,那一段时间,向来秒睡的他失眠了。失眠解决不了问题。刘金鹏想来想去,最根本有效的办法还是党建引领!通过以三会一课为载体开展党员教育,实施点亮龙安工程;组织党员对接贫困户,实施扶贫有我工程;在群众中开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村规民约讨论征集活动,实施龙安新约工程;龙安村外出务工人员多,通过年轻人习惯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