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头理难题炕头唠家常看看这个法院马锡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仲夏时节的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夏韵正盛。

田间地头理难题、村民炕头唠家常、村委大院解民忧、走访企业忙普法,原州大地,到处活跃着法院干警忙碌而匆匆的身影。这一切的背后,与镇原县法院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贴身贴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具体问题不无关系。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镇原县法院急当事人所急,想当事人所想,在全市法院率先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九项举措,为“马锡五审判方式”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实打实将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学习成效转化为执法办案的强劲动力。

巡回审理,解纷普法面对面

日前,三岔镇周家庄村,随着最后一位村民签收元补助款,一件因施工方拒绝退付村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补助资金引发的群体性合同纠纷案以调解方式结案。

该纠纷事发多年,施工资料账目混乱,原告人数众多且诉求不一,办案法官数次深入村组调查了解情况,核实农田面积,厘清台账数据,最终为41户群众讨回了9万多元项目补助款。

案子审结了,对于群众心中的疑虑和困惑,法官结合《民法典》等有关法律规定,就国家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招标实施事宜,向在场原、被告耐心细致地答疑释法明理。

“我代表41名当事人,感谢法官冒雨来到村里现场解决了我们大伙的闹心事。”村民柳俊峰的话,见证了当事群众对镇原法院这种“巡回审理+普法宣传”标配模式的认可。

巡回审理赡养纠纷案

在孟坝镇孟坝村,黄花菜被挖毁,叔侄间因土地纠纷起争执。法官来到村子,巧用亲情感化进行调解,最终定界止纷,弥合叔侄亲情。这种心中有民、脚下沾泥的巡回办案就地审理方式,为基层群众所喜闻乐见。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据在教育整顿中征集到的乡村群众期望加强《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传这一提议,镇原县法院顺势而为,要求案子在哪办,就在哪普法。在常态化巡回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以案说法、法官讲法等活动,通过向旁听群众进行法治宣传,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起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

多元解纷,司法服务更亲民

5月14日,一民间借贷案在镇原县法院开庭审理。与以往庭审模式不同的是,偌大的法庭只有原告及其代理人,远在深圳的被告,出现在法官面前的一方显示屏里。四十分钟后,庭审结束,法官宣布案件择日宣判。

法庭搬到了“云端”,但司法依然扎根于群众之间。以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为支撑,镇原县法院“云上法庭”让原、被告双方及代理人出庭更为方便,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减轻当事人诉累,真正做到司法便民利民。

因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当事人张女士平生第一次走进了法院。

上午起诉,下午组织调解,次日张女士就拿到了6万元借款本息。

“没收一分钱诉讼费,也没有见到法官,案子就在调解室办妥了。”谈起自己的打官司经历,张女士觉得颇为顺利。

“打官司耗时费力”是当事人普遍认知。为此,本着“快审快结”的思维,镇原县法院大力推行“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对于一些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清晰,案情简单的纠纷,积极组织诉前调解团队予以化解。

据统计,教育整顿期间镇原县法院通过诉前调解化解各类纠纷50余件。

此外,在线调解、金融纠纷调解、劳动争议调解等多元解纷机制的深入运用,更好地回应了当地群众对司法为民新期待和新要求,让每一个当事人切身感受到司法的亲和力。

剑指积案,专项执行再发力

4月27日,一喜讯从临泾镇祁焦村传来,焦某甲与焦某乙的土地纠纷案,终于和解执行。

14年前,焦某乙用自己0.48亩土地兑换焦某甲0.38亩土地,后焦某乙强行耕种该0.48亩土地,俩兄弟因此发生冲突。

法院判决焦某乙返还焦某甲0.38亩土地。因焦某乙已在涉案地块建房居住,且申请人焦某甲心理预期过高,该案历经六年未能执结。

执行干警并没有忘记这个“骨头案”。年4月,得知焦某甲身体欠佳,干警联系有关部门为其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深受触动的焦某甲,态度有所转变,同意在合理范围内调解结案。

加大执行力度,以真金白银的实际兑现取信于民,是镇原县法院在全县政法队伍教育顿新闻发布会上向社会做出的承诺,也是法院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知何时,案件登记速度加快了,立案窗口多了副老花镜,诉讼服务中心立了台饮水机,点点滴滴的变化,无不透露着镇原县法院人坚守初心担使命、服务群众办实事的情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3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