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连平州志》凡例之后,是两篇写于明末崇祯十二年(年)的旧志叙,一篇由莆田进士林一柱撰写,另一篇则由连平首任知州牟应受撰写。待清朝连平知州卢廷俊搬出这些前朝文字时,敏感字未顶格写倒也理所当然,不分段不标点不顶格,密密麻麻一大片。林老师写的那些文字我基本上都认得,但研究半天也还是不知所云。就象一个福建人对一个广东人飙了一口流利的闽南话一样,晦涩难懂,百度也不知道。因此,鄙人的标点、断句、注释难免出错,参考意义恐怕也不大。贵州安顺人牟应受写的叙就实在多了,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存世极少的牟爷文章之一。他简要介绍了明末崇祯年间三省剿匪后连平建州时“求一牲醴祀地而不可得”的贫困破败状态,当时整个连平州总人口不过人,土地荒芜,城郭未立,民智未开,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他访老者下基层、丈亩分田锄渠孽、建营防饷士卒、招佃开荒修路、办学兴教肇修州志、委托长宁县令陈国正主持督造连平城。短短四年间政绩卓著,却因积劳成疾而卒于任上,去世时仅剩一套破旧的五品官服,丧葬费用由乡民筹集而来,悲痛的乡民把他葬于连平城北马口头岭。24年后,连平人民为了纪念牟应受,自发筹钱于州城北为他建起一座庙堂(牟公祠),并把州治所在地改名为元善镇。话不多说,下边分别标注这两个《旧志叙》,最后附上明末撰修连平州旧志(牟志、韩志)的编者姓氏,以及清代重修连平州志(卢志)的编者姓氏。现在互联网上还找不到《连平州志》的全文和注释,所以本文近六千字几乎全靠照牛排手工敲打和整理。按照惯例,为追求原著的阅读体验,引用的州志原文已用谷歌翻译弄成繁体版,放到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