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6.:16
《中国影像方志》广东卷和平篇
阳明古郡和美和平
和平县阳明公园内,有一座王阳明雕像。王阳明生于浙江,卒于江西,他的雕像为何会出现在遥远的和平县城?
明朝正德十一年,年,被擢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巡抚赣南、粤北等地。此时,江西、湖广、广东和福建四省交界的山区,正盗贼横行。王阳明到任后,展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明正德十三年,年正月,王阳明率兵倾营而出,势如破竹,大败逃窜到九连山的匪盗。
同年五月,王阳明上疏朝廷《添设和平县治疏》,恳请设立县治。三个月后,朝廷批准“增设广东惠州府和平县,割龙川河源之地以隶之”。
此后,王阳明择贤安民,大兴儒学,使百姓明教知礼,移易风俗。
年,为纪念王阳明的功绩,和平县把县政府所在地改名为阳明镇。以“阳明”命名的物产、学校、建筑,在和平更是不胜枚举。
一人之书正万客之名
清嘉庆年间,赣闽粤边由于人口激增,众多移民沿着粤东山区的斜向岭谷,向粤省腹地迁移,频繁与世居当地的百姓发生冲突。客家,这个在赣闽粤边默默无闻的族群,一时间徘徊在生存与不被认可的两难边缘。
清嘉庆二十年,年,掌教惠州丰湖书院的徐旭曾,被学生发问“吾祖宗以来,世居数百年,何以仍称为客?”
这触动了徐旭曾与生俱来的客家情怀,他慷慨陈词:“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客人”以耕读为本,精于技击,习劳耐苦,始终恪守崇祀祖先、聚族而居、重视礼教等文化传统。
这篇一千余字的演讲,被整理成《丰湖杂记》。它第一次向社会推出了“客家”的形象,是我国系统论述客家历史文化的开山之作,被誉为“客家族群宣言书”。而徐旭曾也因为其对客家族群的赤诚热爱,在和平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有温度的痕迹。
林寨古村乡土中国的厚重与优雅
林寨兴井村,不到两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24座保存完好的清代至民国年间的四角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
这些四角楼建筑雕梁画栋,楼宇堂皇。即便岁月侵蚀,四角楼依旧固若金汤,它们让历史无比鲜活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谦光楼,五进三栋设计,外加四栋走马楼,共有个房间,是林寨规模最大的一座四角楼。谦光楼每级庭院之间有高差,地势逐级升高,楼前建有泮池。一旦下雨,雨水会顺着楼内完善的排水系统,流入泮池,不会在楼内造成积水内涝。
颍川旧家,是座标准的客家人旧宅,比满屋未曾褪色的髹漆描金更令人赞叹的,是四周匾额镌刻的家训和警句。它们是蛮荒初开时,建设家园的决心;洪水滔天时,保护家园的同心;也是繁华盛世时,固守家园的雄心;喧嚣落尽后,重振家园的初心。
如今,林寨古村被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建筑群,客家主题文化旅游目的地,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不绝,古朴沧桑的四角楼重焕生机。建筑凝固历史,客家古邑却从未在原地停留。
乡愁印迹客家米粄
和平客家先人,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食传统。可是,南方自古以来多稻少麦,面粉难寻。思乡的人们于是就地取材,将南方的稻米磨成粉,按照北方面食制作方式,制作出各种花样的“粄食”。
粄的种类有数十种之多,根据时节、原料、工艺、形态和味道的不同,寓意命名。粄既是客家人祭祀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角,也是家宴和聚会上,人们大快朵颐的美食。
在寒来暑往、四季轮回里,米粄连接着人与自然,连接着传统与现实。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在悠悠岁月中,虔诚接受着四时的馈赠,又用一个个样式各异、寓意迥然的米粄,回应着自然的恩宠。
墩头蓝有温度的客家蓝染技艺
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梅园书屋,客家蓝染手工织作每天都会在这里进行。
梅园书屋始建于明代,是和平以及来自江西、福建的学子们启蒙学习的地方。曾氏先人曾克常,从乾隆年间起,在梅园书屋执教,因教绩显著,逝世后,被追赞为“东江第一儒林”。
清嘉庆十年,公元年,墩头村曾姓后人,出资修缮梅园书屋,并在这里向村民传授织染技术,开启了墩头曾氏子弟耕读传家、“九代书香”的传奇。
墩头村,家家种棉,户户织布,尤其是蓝染技艺更是远近闻名,“墩头蓝”因此得名。
“墩头蓝”纺织技艺极为复杂,耕纱、穿综、梳布、上机、种纱……从一根棉线到一匹布,要经过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繁琐的工序,只有经验和耐心,才能让人游刃有余。
37摄氏度的阳光下,经蓝靛浸染的白布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显得格外古朴动人。
这些精心染制的布匹,最终被裁剪成一件件时装,呈现在时尚T台。有温度的古老工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的日常。
这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手艺人是“墩头蓝”的守护者,正是他们的执着坚守,让古老的手艺犹如阳光、空气和水,在时空嬗变中滋养着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在现代繁华中延续客家文化的精神根脉。
绿色山林致富果生态发展利千秋
和平,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又是东江流域的源河区域,工业发展受到限制,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和平一直以来面临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平县在野生猕猴桃资源调查中,发现了散布境内的16.5万亩野生猕猴桃,这让专家找到了和平绿色发展的新思路。
选育、优化野生猕猴桃,同时引进优良猕猴桃品种,不断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如今,和平成为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生产种植基地,猕猴桃也成了和平果农发展山地经济的“致富果”。
在距离下车镇大约30千米的贝墩镇,有巨石形状如鼓,兀然而立,石顶中间有一泉眼,常年汩汩涌出热水。
贝墩镇以西大约六十千米,蜿蜒流淌着一条名为“热水”的河流,河里到处可见冒泡的泉眼,常年喷涌滚烫的泉水。
南湖村依着河畔泉眼,每年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至此,成为首批百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之一。
地质年代的数次构造运动,让和平地下潜藏着极其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平划定地热资源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和生态开发。这些深藏地壳深处的自然宝藏,成了惠泽一方百姓、造福一方经济的产业。在它的带动下,和平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兴起。
年前,王阳明平乱立邦,在此建县设治,移风易俗。年后,伴随着创新和开放的时代节奏,这座粤赣古道上的小城,仍然遵奉着阳明精神,以知行合一,吸引八方宾客。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和平篇》
播出时间:6月21日23:16
监制/田龙主编/刘铭
编辑/田楚韵石岩艾舒(实习)
本文来源:央视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