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以692分考入人大,毕业后却嫁贫农连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世事变幻莫测,各种知识、信息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教育仅是教授知识,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那么什么时候能教得完呢。而更重要的是很多知识书本上是没有的,而且老师个人阅历也总有限,能够把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经验教予学生已经很好。

但是世界那么大,那么复杂,学生以后面对到的情况也许是从未听说过,也从未遇到过,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就比如中国的八九十年代,又是改革开放,又是打破铁饭碗制度,又是大规模下岗……遇到这些变革大事,个人能做的只能是去适应,并且得要花更大力气地改变自己去适应极具变化的社会。

这时候学习能力就特别的重要了,要积极去认识这个变化的社会,结合自我认知,看看怎么能赶上这个社会,而不是被抛弃,这可不是一件易事,毕竟连人大毕业生伍继红都深陷旋涡,难以自救。

骄傲的学生生涯

伍继红,出生于江西赣州,父亲是一名村干部。因父亲喜欢读书,受家庭熏陶,伍继红从小就喜欢学习读书,和父亲一起学习是她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后因某些原因,她跟随叔父去了广东和平县并在那落户。

年,伍继红参加高考,考出了分,被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录取。20岁的伍继红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进入大学后,她也没有松懈,一直那么刻苦学习。同时她也有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班干部选举,不断扩充自己的生活圈。

在大学期间她还获得了国家档案馆的“兰台奖学金”。“兰台”是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成为“兰台人”,由此可知,这个“兰台奖学金”含金量不低。

失败的求职生涯

年,国家印发《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在中国实行多年的“铁饭碗”制度被打破了,此时伍继红还是个大二的学生,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自主择业的制度对她会有什么影响,毕竟那时候大学生个个都是天之骄子,对自己以及未来都有着非常积极乐观的看法。

年,伍继红开始了求职生涯。她参加了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虽然笔试过了,但是却在面试环节被淘汰了。随后她辗转广州、天津等地求职,但却接连碰壁。

实际上当时伍继红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她能用fox,pascal编程,而且熟练使用当时各种办公软件,英语能力也很不错。不过当时的大环境,求职市场竞争确实很激烈,他们当时人大有法律系的同学把当地29个律所都跑了一遍,也没有找到工作。

求职的不顺本就让伍继红压力山大,而在她考北京公务员期间她的父亲病重,因家人知道她正在考试,不想给她负担,所以隐瞒了父亲病重的消息,所以伍继红是在父亲去世后才得知的消息,这又对她的心理造成一层打击。

站在悬崖口的伍继红接到了北京海淀区档案馆的邀请电话,让她准备好材料去面试,如果这个面试成功了,也许伍继红的人生会走向另一个方向,可是没有如果,伍继红还没去面试就被告知,这个岗位已经录取了另一位同学。

北京找不到工作,伍继红不得已回到广东,在中山市一家教育软件公司找到一份档案整理和信息录入的工作,薪资三千元,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份不错的收入。

不过求职的不顺以及父亲的去世对伍继红的心理造成了影响还是挺大的,中山的那份工作她做了没多久就因为与同事的矛盾辞职。

因为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于当时来说还比较少,伍继红没法找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为了生存,她有去做新年贺卡和日历,也去服装厂做到体力活,但是都做不长久。

成为普通的农妇

在广州白马闲逛的伍继红遇到了初中同学郭长华,此时的郭长华在白马消磨时间,因为三个小时后他就要坐火车回家乡江西修水。此时的伍继红没有工作,也不知道未来怎么办,而刚好郭长华正准备找一个媳妇,就这样伍继红跟着郭长华到了江西修水下杭村。

不久伍继红就怀孕了,但是此时的她精神方面已经有点问题,起初还想把孩子打掉,郭长华不同意,后面郭长华陪伍继红回了家乡赣州,并在那生下了第一个女儿。但是因为伍继红精神状况实在不好,这段婚姻维持了五年就结束了,郭长华带女儿走了,留下了伍继红一个人。

一年后,没法独自生存的伍继红嫁给了邓高华。邓高华是十二坊村的人,因为家庭贫困,一直娶不上媳妇。邓家人跟伍继红说,她的身体不好,不适合做节育手术,所以十一年的时间里,伍继红生了五个小孩。

其实伍继红也意识到不停地生小孩已经把自己捆得越来越死,“每天睁眼就是带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就像生活在谷底。”可是她却无力改变,也只有在看孩子的教科书的时候她眼里还有点光。

曙光的出现

年,帮扶干部到乡下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伍继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生,但是看看伍继红的家,一栋30多年的危房,里面没有什么电器,家里五个小孩,而且有个小孩身体状况还特别不好。看看伍继红的样子,面黄肌瘦,完全不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她比她的同学看起来要老上十多岁。

帮扶干部了解到伍继红精神状态不好,没法工作,家里全靠丈夫邓高华一人工资养活,就把这件事上报领导。随后伍继红事件传开,伍继红当年的班主任安清福、校方领导、校友代表前往伍继红家,表示要给伍继红支持,将她“带回队伍”。

在大家的帮助下,伍继红进行了全面体检,医生对她的诊断是精神是正常的,但是存在心理问题。因为长期亲情的缺失,造成她情感淡漠。又因为她一直在农村封闭生活,所以她的社交能力也出现了一定的减退。

不过与师友的见面让伍继红获得了新的力量,虽然她知道自己与其他人终究是不同了,但是她心怀感恩,也努力让自己重回社会,虽然那样很辛苦,但是终究有光点出现,朝着光亮的地方走,终会越来越好的。

小结:

伍继红说:“我的人生没有选择,每一步都是按着当下的路走”。

实际上当真如此吗?其实她并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她选择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国家不包分配后,伍继红还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两年后她才会直面就业的残酷,而这两年于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缓冲时期,她要分析自己的专业的就业前景,如果没法进入体制的话,去企业的话有什么企业需要档案管理的人才。

可是她还是如中学念书那般度过大学生活,她并不会“学习”认识变化的社会,所以她从大学这座象牙塔里出来遇到北京公务员面试失败后就不知所措,随波逐流各地找工作,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现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遇到的情况会比以前更复杂,所以我们要学会“学习”,不要成为下一个“伍继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37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