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2月8日甘肃省文旅厅、人社厅、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通知,甘肃新认定28家省级非遗工坊,裕固族服饰、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雅路人麻鞋等28家非遗工坊榜上有名。
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的好消息传来,我国非遗事业又取得新进展。近年来,非遗力量也从文化领域扩展到乡村振兴,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这也是此次甘肃省非遗工坊认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参考。
(图源:甘肃省文旅厅)
要求无拖欠工资行为
今年6月,甘肃省文旅厅、人社厅、乡村振兴局正式印发《甘肃省级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申报条件主要包括:
(一)以本地区1项或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为主要生产技能,项目应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有与项目对应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培训和生产工作。
(二)符合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就业标准,即吸纳甘肃籍农村劳动力10人及以上,其中脱贫人口(含防返贫监测帮扶对象)不少于5人就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吸纳就业人员工资不低于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并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
(三)有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和生产的固定场所,有销售平台和渠道。稳定运营1年以上,无违法经营和拖欠工人工资等行为。
支持升级为乡村就业工厂
在发展非遗工坊的相关扶持政策方面,根据脱贫地区人群的就业需要和技能需要,支持具备条件的非遗工坊申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非遗工坊带头人参加高技能人才培训,并给予税收优惠、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各项支持。
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转型升级为乡村就业工厂,支持非遗工坊打造培育特色劳务品牌,按规定落实各项政策,不断提升非遗工坊人员就业规模和质量。
以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作为工作重点,优先吸纳其到非遗工坊就业,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及扶持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的各项优惠政策,更好发挥吸纳带动就业作用。
甘肃省级非遗工坊达家
12月8日,28家甘肃省级非遗工坊认定结果公布。至此,该省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数量已达家。
公布内容显示,近年来,甘肃省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带动当地人群和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通过“非遗+文创+培训+电商+展销+乡村旅游”等多种途径,提高非遗工坊从业人员收入,不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根据计划,甘肃省拟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到各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将其作为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