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河源两地,陈志新的感人事迹与扶贫情怀广为传颂,他退而不休,花甲之年勇挑扶贫重担,在他靠前指导下,福田区对口帮扶和平县脱贫成效显著,帮扶力量不断凝聚。年,陈志新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3个月走遍42个省定贫困村
年10月,陈志新由于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退下来,随即迎来了一项新任务——到河源市和平县指导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陈志新认为只有充分掌握情况,才能精准扶贫。短短三个月,他走遍了和平县17个镇的42个省定贫困村,有的村甚至走村调研好几遍,迅速摸清掌握了当地扶贫情况。他要求帮扶干部,一是明确脱贫目标,搞清楚今明两年每年有多少户、多少人;二是明确脱贫路径,明确采取什么措施、什么方法,来让每一户、每一个贫困人口脱贫。
福田区派驻和平县工作组组长何东辉谈起这三个月摸清家底的辛苦,至今仍心有戚戚。“和平县平方公里的面积,比深圳还要大,最远的贫困村和派驻地之间的距离,仅来回就要三个小时。”山路非常颠簸,一名壮年男子都受不了,何况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陈志新身患腰椎间盘突出,山路太颠簸车程太长难掩病痛,陈志新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腰上绑上一根厚实的护腰带。实际上,陈志新不仅有着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还有着20多年的高血压高血糖,每天都要大把吃药。
作为一名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党员,陈志新时常说,我们特区的扶贫干部要感谢河源人民,在上世纪,深圳大发展的时候,许多河源人包括大学毕业生到深圳打工,我们深圳人吃的也是东江水,河源为了保证水源的纯净,为了青山绿水,做出了重大的牺牲。“所以,我们扶贫是来报恩的,是回报党恩、回报人民、回报社会的。”
陈志新主张产业扶贫时既要能短平快见效,也要有长效机制,从种植百香果到种植油茶树,通过一个个产业项目,帮助老百姓稳定脱贫。“这个村子的扶贫经验,不能拿到那个村。”作为扶贫的专家,陈志新认为扶贫应该因地制宜,为了教会从未干过扶贫工作的机关干部尽快融入扶贫工作,3年来他撰写了70万字的扶贫授课教材,为驻村干部、村支书等授课超70次。
上一轮三年扶贫,陈志新全身心扎根和平县。从深圳到和平县,来回3个半小时,每周仅能回一趟家,3年13万公里的行程,记录了这段不同凡响的退休扶贫路。本轮扶贫,陈志新主要做些后方工作,但他仍牵挂着和平县,常常前往和平县探访扶贫干部和村民们。
把孩子教育好,可以阻断世代贫困
陈志新对扶贫工作呕心沥血,对贫困居民心怀大爱,他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