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第一村2000多人的村竟包容1

作者:黄智华

本栏目出自黄智华所著《岭南形胜行》

广东河源市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处东江和韩江上游,县城为老隆镇。龙川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又是秦代中原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交流的结合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

《南越志》上记载:县北有龙穴山(从枫树坝水库至上坪、细坳50多公里山脉),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东江上源在此穿(川)穴而过,故称"龙川"。

据龙川旧志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旧县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在,素有岭南古城之称。

相传南越王赵佗的谋士堪兴风水,勘察到从江西瑞金至龙川岩下的三列山脉即龙形山(龙公)、龙穴山(龙母)、龙池山(龙子),三"龙"汇合,形似巨龙,判定此地是兴王之地。赵佗采纳谋士"座岩下,拥龙川,得百越"的谋略,挥军从江西入东江上源,顺流南下,在此设五合要塞,最终称霸一方。

赵佗(约公元前年一公元前年),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年),秦平南越,随即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因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委赵佗任龙川县令。龙川置县初,疆域辽阔,包括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市全境,以及新丰、海丰、陆丰、紫金、寻乌(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区。

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在执政期间,赵佗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龙川县有霍山风景区,霍山属丹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誉。华南第二大人工湖枫树坝水库即青龙湖,处龙川县中部偏北,因其地处龙穴山山脉的龙头位置,水域形态似"龙",湖水青绿,故得名"青龙湖"。

枫树坝水库下游至黎嘴镇河段有龙川九龙湾,全长13公里,九曲成九湾,一湾一龙潭。民间相传秦朝时,赵佗统领大军征百粤,天上玉皇大帝差遣九龙神为赵佗大军保驾南征。赵佗平定百粤后,九龙神依恋此间美景,奏请玉皇大帝准落居此地,九龙湾由此得名。

佗城镇位于龙川县境最南端,为旧县治龙川城,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客家人始祖地之一。佗城历史悠久,古迹颇多,现存赵佗故居遗址、越王庙、越王井、考棚、正相塔、孔庙(学宫)、姓氏祠堂、坑子里文化遗址等。

4.1万人口的佗城镇有姓氏个,其中该镇仅多人的佗城村竟然包容了个姓氏!可谓中华姓氏第一村!这使多年前秦朝50万南下大军下落的千年史谜得到解开。

利江于和平县东水镇注入东江后,东江往南流,在龙川县城老隆镇形成转弯转向西南,并于佗城进一步转弯,在佗城的江面上有一岛屿,使江流放缓、聚气。

经过这两个转弯,东江流向从基本由北向南,转为向西南方。同时,东江在龙川由北向南穿出罗浮山脉,而转向西南,进入罗浮山脉与莲花山脉支脉之间行走,并最终流入珠江三角洲平原,在这两山脉之间的东江两岸形成了一条通往"珠三角"的陆地通道,这一通道为古代中原随东江在粤东北方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龙川县城老隆镇和佗城就处于东江穿出罗浮山脉进入陆地通道的门户位置,可以说是扼水陆之咽喉要道、四周之门户,是形胜关防要地。

另外,东江至河源市区处,新丰江流入东江,两江相聚,河源市区也成为两江气脉交汇之地。东江流至惠州市区来了个转弯,由西南流向转为西向并流入"珠三角",同时支流西枝江也在此流入东江,另外罗浮山脉与莲花山脉"气脉"在此交汇,使惠州市区成为山水"气聚"之地,并为"珠三角"东面、东北面关防的最后屏障和门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5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