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云追忆峥嵘岁月中龙岗热土上的那

刘军连是北京哪个医院皮肤科医生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47810.html
                            

东江纵队老战士张启秀回忆录《故乡风云》编印面世,带领我们——

追忆峥嵘岁月中龙岗热土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百年风华正茂。

近两年来,龙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围绕龙岗区本土红色文化内涵,寻访龙岗红色历史遗珠,抢救红色记忆遗存,让更多的龙岗革命武装斗争故事和人物为世人所知晓,并尝试着勾勒和还原龙岗本土革命斗争从觉醒到发展、从武装斗争到走向胜利的激情脉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在龙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爱联社区党委的共同参与下,一份由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同志的秘书、爱联学校的创办者之一、抗战时期龙岗(南强乡)、坪山(碧岭乡)、横岗这一当时的三角地区党组织的发起人和党的地方武装的负责人之一张启秀同志(爱联本地人)撰写的《故乡风云——原惠阳地区一个三角地带的革命斗争》手稿正式编印面世,让大家欣喜不已。

仔细品读这份完成于年的早已泛黄的回忆录,让龙岗泛中心城一带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思想、生活、革命等画面跃然纸上,映入脑海——龙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彷徨中觉醒,接受革命思想,摸索兴办教育,凝聚爱国意识,组织起来与日寇、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及其当地反动派勇敢斗争,读来曲折惊险,激情澎湃,鼓舞人心。

同时,通过对手稿的深入研究、事件审查、人物还原,曾海安等一批龙岗本地革命先烈的身影也从朦胧中逐步清晰,身披“战斗英雄”的金甲圣衣,向人们展示了来自龙岗人的热血、不屈、顽强、勇敢、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这些内容,是当代人们学习和了解党史、武装斗争史的最鲜活的珍馐,也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献上的最诚心最感人的贺礼。

研读张启秀同志《故乡风云》手稿——

描绘龙岗红色文化版图的生动画卷

张启秀同志的手稿,记载了现在龙岗泛中心城一带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觉醒爱国意识组织起来与日寇、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及其当地反动派开展机智勇敢斗争的历史事实,对于还原龙岗革命武装斗争史具有珍贵的历史佐证作用,对描绘龙岗红色文化版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青年在彷徨中觉醒,龙岗“三角地带”点燃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初始,现龙岗中心城一带还是“革命的空白点”,当时张启秀等爱国进步青年深感彷徨苦闷。作者写道:“抗日时期,在原惠阳县的龙岗——横岗之间有个小乡,叫福澳乡(后来扩展为南强乡,把横岗、溪上、山子吓、西坑和六约一带都包括在内),也就是我的家乡。是一个敌伪顽和我们对峙的三角地带。西接横岗、沙湾、深圳,是日伪的势力范围;东连龙岗,是顽军进攻敌后抗日游击队常驻重兵的地方。当时,乡村还存在着两个封建残余堡垒。原来,整个乡是一个革命的空白点。”因为接触到同乡的邝九如(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队员)带来的进步书籍,成为张启秀人生中的一座“灯塔”——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照射出的革命光芒,让龙岗大地的人们思想逐渐觉醒。

年春夏间,邝九如、蔡端、阮群英(曾生同志的夫人)、李洁等人,驻在岗贝村(现龙城爱联辖区)的李姓祠堂里演出抗日话剧,贴出宣传抗日的“墟报”。这样,“群众总算受到广泛的启发教育,逐渐从迷惘中觉醒过来,感到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还有一线希望。”张启秀经地下党员的指导,和李奕清等先进分子组织成立了“抗敌同志会”。“抗日民主的思想,已在我们一部分先进分子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创办红色学校,抗日主张得到进一步宣传

为了开展抗日宣传,抗敌同志会决定办学宣传抗日思想。“自从日寇在大亚湾登陆后,我乡所有的学校都停办了。”年春,中心小学办起来了,乡亲们一致推举李奕清为基金筹集委员会主任,兼学校的总务和各年级的珠算课老师,张启秀为教导主任,兼高年级的语文教员,掌握了聘请教师的权力,教育的实权紧紧地抓到了手中。

思想顽固的反动派乡长李惠梅常常起反作用,作者回忆道:“他煞有介事地对我说:‘启秀,你不要再向学生讲那么多社会问题。’我说:‘为什么?难道宣传抗日都没自由,宣传民主都没自由,追求真理都没自由?’当时李奕清也在场,他大声帮腔说:‘照我看,就是共产党好!毛泽东好!朱德好!八路军好!新四军好!’李惠梅感到彻底孤立,就气急败坏地走了。”

建立支部和民运队,经营红色经济筑堡垒

年底,福澳乡再次沦陷,学校也被迫停办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和李奕清、曾文瑞等,会同坪地乡的香伟芬,大胆自发搞军运,发动驻在坪地的国民党保安第八团一个有抗日思想的营长,组织力量伏击日军。”伏击凯旋,这个营长带了委任状来,委任李奕清当突击大队大队长,但要人枪自筹。由于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结果没有组成。这让大家意识到,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仅凭激情是无法达到抗日目的的。

年春初,福澳乡完全沦陷为敌伪统治的地区。在此关键时候,张启秀他们等来了共产党。“不少群众经过各种斗争的锻炼和考验,阶级觉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就着手抓紧发展党员的工作。陆续发展了李奕清、黄福、李六英(张启秀同志的妻子)、张雪梅、黄皇友、黄根、吴锦华、曾新华、李新友、邱洁芳、曾玉常、余检妹、李立新、曾闰金等。我算是这个三角地带最早的一个党员,是黄慕、蔡端开始培养我的。”

曾生夫妇赠予张启秀的合影

据回忆录记载,中心支部下属的田寮支部(现龙城爱联辖区)居然开办了企业,做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并积极支持部队建设,这在龙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史上是具有首创性的。

“年,响应上级党的号召,在石岗圩建立了一个东南灰窑合作社,由支部直接经营。”“年,虽然已是白色恐怖统治区,仍能领导群众照样交公粮,支援部队。连担任白色乡长的陈学年都服从命令。”“灰窑合作社等于部队的交通联络站,常常人来人往。老职工都能挺身而出,帮助送信、带人,越过险关。有些优秀的青年职工就踊跃参军。”“一些封建势力代表公开扬言东南灰窑合作社是共产党的乡政府,但他们也无可奈何。”“‘田寮支部’是坚强的,在它经营下的灰窑合作社,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组织,是一个典型的红色堡垒。”

白皮红心保家园,团结人民斗敌顽

年,香港被日军野蛮占领,国民党的乡长早已远走高飞,社会上一时陷入没人管的局面,土匪到处拦途截抢。日本鬼子出于其“以华制华”的阴谋目的,借口维持社会治安,强令各乡成立联防队。

田寮支部借此机会,披着联防队外衣开展自卫斗争,保民安境。他们打倒反动伪乡长,建立红心乡政权和“联防委员会”,开展公开合法的斗争。尽管日寇搜到了他们刻写的蜡纸,却只以为他们在执行“命令”成立所谓的联防队,给蒙骗过去了。在敌伪统治时期,联防队成立的半年多时间,就开展了5场维持治安的战斗,每次都获得全胜,更是赢得了民心。当时国民党的县长罗隆基,还给白皮红心的乡长李奕清颁发了嘉奖令。

年春,龙岗陷入全面大饥荒。李奕清、张启秀等利用乡公所的名义,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救荒工作,号召有钱人慷解义囊,这些倡议都得到赞同,还向国民党区府备了案,由李奕清亲自到惠州去买粮。

由于惠州国民党当局对灾民的生死置之不理,意图在惠州屯积粮食,然后从海上私运到香港去资敌,大发国难财,所以不肯签发运照,以致李奕清买到粮食却运不回来。地下党开展了合法的运粮斗争,向群众公开国民党通敌罪行,在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惠州县政府不得不发给运照。粮食运回来后,配给适当,解除了乡里的大饥荒,大得人心,教育团结了各阶层人民,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

统战联络有声色,情报工作显威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国共合作时期,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从回忆录中可以看到,张启秀对国民党九龙大队肖天来部的攻心策反工作卓有成效,他成功将肖天来部一百多人进行了策反。

张启秀在肖天来部的统战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他是这样说的:“当时我在他部队中,威信是相当高的,三更半夜出入他的哨所门卫,都可以通行无阻。”“对肖天来本人,那时我叫他不要打士兵,他就不打,叫他戒烟,他就戒烟,叫他学文化,他就学文化。甚至在大饥荒时,叫他带头每天吃一顿粥他也吃。”

当国民党指挥所下达了作战命令,决定分两路进攻三洲田时,大队长肖天来将此情报提前透露给张启秀。“事后证明是很准确的。我得知后,立即向上级发出紧急情报。“因为我们的机枪子弹不足,(组织)要我向肖天来要几百发重尖弹和一些手榴弹。我向肖天来提出后,他都一口答应,尽量满足了我们的要求。”

年秋冬之间,肖天来还将刚刚收到的国民党惠州指挥部发至营一级的作战命令给张启秀看,东江纵队从而提前有了应对,使敌人妄图消灭东纵的三个月作战计划彻底破产了。肖天来部很多人后来弃暗投明,“当时我们几乎成了他的收容队。”“打了圳埔岭后,肖德青又起义过来。”

组织武装战顽敌,成立政权保人民

年8月间,“上级要我公开打着护乡卫国保人民的旗帜,把长期积蓄起来的武装力量立即集合起来,命名为镇西队,由我任中队长,黄福任中队副队长……”“到了9月份,上级把镇西队正式公布编列到第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番号改为‘飞狮队’。”

“那时,纵队司令部曾一度驻在山子吓。”“曾生同志对我说‘:你们要迫近龙岗,不要向横岗撤,你们那里炮楼很多,必要时可以据守炮楼。’”这是龙岗中心城一带人民参加东江纵队、开展武装斗争的生动历史。

年冬季来临的时候,“上级指示我们,要准备公开成立民主政权,大力发展敌后游击根据地。”由于干部和群众的基础好,所以没有费多少气力,福澳乡在横岗圩举行群众大会就成立了民主政权。

张启秀带队参加了圳埔岭、盐田等多场战斗,其中,畲吓的战斗惊心动魄。“当走到田寮时,就看见日军来了,并已对畲吓展开了合围之势,有些骑兵已向畲吓村后的山上跑去。我望见我们的队伍也已向畲吓岭上冲,‘冲呀!冲呀!’的喊声响彻山头。”“我拼命冲入包围圈指挥突围……敌人从狗门地来的骑兵不断向我射击。子弹弹起的砂石都射到身上,辣辣作痛。我冲到半山腰,大声连续呼喊:‘快下来呀!不要向上冲,要向西南方走。’果然敌人已经从山背登上了求水顶,队伍向西南方山下走时,敌人就从山顶开动机枪向山下扫射了。”“到了河边的开阔地,敌人可能发现我是指挥人员,求水顶的那挺机枪就集中向我射击,我一听到点放就卧倒,子弹从我背上嗖嗖飞过,把河水打得水花溅天。后来敌人被向南突围的班长曾海安同志开枪射击顶回去了,这样我才安全渡河脱了险……”

飞狮队成立后,在家乡只有短短几个月。到年4月就开到镇隆麻溪一带去了。七八月间又渡过了东江河,踏上北上南雄同王震南下大军会师的征途。

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张启秀又根据上级决定以军事特派员的身份回到家乡,同过去长期并肩战斗的李奕清、李恩同志,坚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此后,张启秀随纵队北撤,开启了新的战斗历程。

张启秀的回忆录近4万字,呈现了龙岗革命武装斗争的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下,在东江纵队的正确领导下,在田寮等党支部的坚强组织下,李奕清、张启秀、李六英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以大智大勇,将龙岗的革命斗争开展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作为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重要战略活动区,龙岗,无愧于革命武装斗争的模范红区。

寻找曾海安——

“我的祖辈是战斗英雄!”

获得《故乡风云》手稿,还要从爱联社区党委今年初开展“牢记共产党人使命、追寻革命先辈足迹”学习实践活动说起。“早年曾海安入伍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入伍后就信息全无了。”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曾泳聪隐隐记得,自己的一个伯祖曾经参加了东江纵队,族里人历经70余载寻找,均不得结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小组多方搜寻“他”的下落,市、区相关业务部门和龙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也积极支持指导,终于将曾海安同志的英勇事迹高度还原出来。

时间回到年,年约22岁的曾海安在家乡原惠阳县南强乡(现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爱联社区)加入东江纵队下属的飞狮队,在同乡李奕清、张启秀的领导下投入抗日斗争。

年下半年,曾海安随东江纵队粤北部队挺进韶关,参与建立革命根据地,参加五岭地区的解放斗争,此后其家属便再未收到过他的讯息。

经过今年来4个月的史料查找和4次上韶关调查,才发现了曾海安同志的生前战斗轨迹——年6月东纵北撤时,曾海安作为留在五岭地区的多名骨干之一,随部队以群众武装面目展开艰苦的武装活动。年3月曾海安被编入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是第六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这个中队被称为“曾海安中队”。部队重心为粉碎宋子文对广东人民武装力量的“清剿”计划。期间第一大队全员余人在牛岭山麓同敌“隆昌部队”一个营激战了一整天,掩护领导机关安全转移。11月,曾海安中队50余人袭击驻江口圩的南雄县自卫总队江口中队,不到20分钟解决战斗,我方无一伤亡,俘敌30名,这是解放总队在南雄地区由防御转为进攻的开始。

年5月,曾海安中队随大队向粤赣边的大庾、信丰、南康推进,建立据点,进行收税。当年秋天,部队挺进赣南,连续打垮了几个乡公所,歼灭了反动乡丁队。12月,部队主力集结到油山,伏击进山“搜剿”的敌人,在邓坊乡上杨梅村龙头山歼敌40多人,俘敌24人,是五岭部队在反“清剿”中集中主力歼敌的第一次胜利。

年2月,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曾海安成为主力一团二营四连连长,主力团主要担负全区性的较大规模的作战任务。在5月召开的一次庆功大会上,二营四连突击队荣获“突击模范班”称号,二营四连受表扬。9月,曾海安随部队开往南雄县梅岭、邓坊一带活动,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广东。9月23日,曾海安所在的一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先头部队汇合,连夜越过梅岭,向南雄县城推进。24日凌晨3时许到达南雄,一团趁着深夜在南雄城西北琵琶岭歼俘逃敌余名;当天,南雄城解放。

年10月,屡立战功的曾海安在韶关南雄宝江乡一次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北江二支队也在同一时期改编为北江军分区,曾海安所在的主力一团,也随之改编为11团。

《南雄县革命烈士登记表(公元年5月13日)》显示,时任北江支队11团连长的曾海安同志率队进剿土匪丘常贵时,不幸壮烈牺牲。遗憾的是,因客观的历史环境,在该烈士登记表中,曾海安烈士的籍贯地被误记为“和平县”。

手记

曾有“丹心昭日月”义士高风传万代

从爱联小学内矗立着的“留丹”“留芳”两个亭子开始,到寻找曾海安同志,再到张启秀家属将手稿《故乡风云——原惠阳地区一个三角地带的革命斗争》赠送给故乡人,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爱联片区,在龙(岗)坪(山)横(岗)等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场面全方位、完整地还原出来。

这一红色脉络,让我们知道在炮火纷飞年代的龙岗,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进步群众、发展爱国组织,与日伪顽各方反动势力坚决抗争,斗智斗勇,从而坚持走向胜利的。哪怕他们以“白皮”作掩护,以“红心”接受党的领导,哪怕他们白手起家自筹经费,四面危机应对敌伪顽和土匪,哪怕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付出了生命,或许就这样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这个战斗历程中,计有王慕、黄伟华、张贯一、张玉珍、曾才、曾文端、申天生、曾海安、林凤、黄华、李来发、李荣茂、李立祥、李汉怀、钟贵养、严伯贵、李佛根、萧添、李杰仔等同志,为了国家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生命。“飞狮队的烈士们啊!你们安息吧。故乡的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曾海安烈士的故事和记录龙岗革命斗争的《故乡风云》重归故乡,奏响了龙岗这个惠东宝“三角地带”最强的革命之歌,为全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体党员不忘初心、铭记历史送来了雨露甘霖,也为建党周年献上了最美赞歌。

策划:康爱民林盛扬

统筹:刘向华曾泳聪

文/图:中国改革报记者周伟涵;通讯员:周天白颜晶杨志勇余逸夫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5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