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淮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盯全县年度目标任务,依托先进管理经验不断升级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逐步实现了监管流程信息化、网络化,具体工作开展时刻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诚信、廉洁高效办事方针,严格执行公共资源交易有关法律法规,稳步推进各项任务如期开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目前,中心全年圆满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宗,交易金额19.69亿元;其中,建设工程完成招标项目93宗,交易额15.45亿元;政府采购完成采购项目宗,交易金额4.18亿元;国有产权完成交易项目3宗,交易金额0.06亿元。
依托科技,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建设。在交易业务数据推送方面,对中心、代理机构业务人员进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专题培训,对数据推送、创新业务板块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和现场演示,对每个环节实施标准提出明确要求,代理机构按照标准化建设派驻专人负责相关数据推送,确保操作程序严谨、传输效果稳定,对平台系统科学使用,最大限度提升县域交易数据向省平台推送数量和质量,切实保障实时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在电子化交易建设方面,该中心于年4月完成“不见面开标”直播厅建设,实施推行不见面开标服务,逐步将传统实体开标场景搬到网络平台上,投标企业在家即可参与开标,真正做到了企业投标“零跑腿”,也更大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外地企业中标率,全方位展示了县域发展新形象;在系统安全管理方面,定期开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安全风险防范排查专项行动,整体摸排弱项口令,强化系统权限管理员账号口令强度,常态化清理封禁僵尸账号、测试账号和默认口令,优化系统登录机制,消除暴力破解风险。邀请专业技术人员逐项开展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尽快修复漏洞,仔细梳理系统对外服务,停用所有非必要服务地址和端口,全天候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抓住重心,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提质增效。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落深、落实、落细,同步改善优化线上办理软硬环境。鉴于目前已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印刷、邮寄等成本全无,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规定,在全省率先实行招标文件零收费制度,潜在投标人可按网上提示自行下载电子招标文件,有效降低了投标人交易成本,避免设置收费项目限制潜在投标人查阅招标信息和下载招标文件,提升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参与意愿;完善数字证书互认体系,统一CA证书标准,促进不同交易平台数据信息联通,推进CA证书跨平台、跨部门、省内跨区域互认,实现CA证书“一地办理、全省通用”。长期公示省密码局备案的四家CA数字证书办理流程和证书价格,各市场主体可自主选择CA证书供应商在信阳市办理数字证书服务,实现互认互通且线上线下随时办理,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在门户网站发布《关于投标保证金退还相关事宜的通知》和《关于优化投标保证金退还的通知》,于9月18日开通保证金自动退还系统,企业不再提交纸质材料,保证金退还时间实现与市级一致,由专人负责保证金退还系统,全面梳理清退现有存量保证金,实时跟踪退还情况,异常问题立即进行解决,逐项销号清零,保证按时退还到位;加大电子保函宣传力度,提高电子保函知晓使用率,全力推行电子投标保函应用,其中年度下半年开出电子保函笔,相比上半年开出的13笔有了一个跨越式增长。
着眼预警,规范使用,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牵头建立招投标各行政监督部门与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等部门违规违法线索移交机制,理清各部门监管职责,明确任务分工、办事流程,形成权责清单统一向社会公示,探索智慧监管方式,逐步在电子招投标监督系统中部署风险预警、流程追溯、异常行为监管等模块,提升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甄别能力;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在门户网站公布各行政监督部门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牵头各行业监管部门健全投诉处理机制、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移送机制,密切配合、协同监管;发布《淮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关于推行不见面开标服务的通知》,对各市场主体提供《不见面开标系统操作手册》免费下载服务,招标人、投标人线上操作无需见面,登录平台系统就可完成投标文件在线解密、投标人在线质疑、招标人在线回复等操作,全程通过视频互动,加快形成常态化的全流程电子交易,充分发挥“不见面开标”的综合效益,目前“不见面开标”系统运行稳定,不见面开标率达%,“远程异地”评标系统上线试运行。
年度,该中心将始终按照《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规则的通知》(豫发改公管号)文件要求和省、市各级平台有关电子评标系统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开放共享、公平公正、竞争有序、阳光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精简办理事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持续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公开透明度,立足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持续扩展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系统功能,不断优化服务供给能力,确保平台内交易动态留痕,进场交易项目程序合法、数据真实;实行与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相适应的流程化管理运行模式,根据交易项目特点、流程和招标人要求,做好场所、设施、技术等服务保障,协同有关行业监督部门开展对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审专家进场交易行为差错记分评价工作;积极跟进执行有关部门政策调整和部署,着力扩大电子招投标应用范围,在现有交易项目全流程化、电子化基础上,稳步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赵建博李怀生)
投稿邮箱:hnkjbsh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