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前序
在中国东北偏远县城方正的一条狭窄道路的尽头,一片白桦和松树林旁,中日友好园林的铁门锁闭着。里面并不是园林,而是约五千名日本人的墓地。二战结束时,日本帝国战败崩溃,获胜的苏联军队涌入当时的伪满洲国,这些人就是那时候死去的。中日友好园林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悲剧而修建的,象征着战后方正与日本不同寻常的紧密关系。这个县城曾以自己与日本的这种联系为傲,它竖起了日语的商店招牌,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日本生活和工作。
方正与日本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0年代,当时中国的这个地区受日本建立的满洲傀儡政府管辖。为了控制这个事实上的殖民地,日本派来了约8万移民。年日本投降时,约有一万名殖民者被不断前进的苏联军队围困在方正。成千上万人无路可逃,死于寒冷、疾病和饥饿,以及集体自杀。还有成千上万日本人留了下来,其中很多是被绝望的父母送给中国家庭的孩子,或者被遗弃的孤儿。
中国养父母公墓其间历经近二十年,方正人民不忍其尸骨散落于荒野,遂以仁善之心将其集整。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建设‘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将尸骨埋于墓中。年,‘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迁移至此。墓中亡者多无姓名,经各方努力,搜集部分,故今将墓中亡者姓名刻录,一为告之日本后人,其先人长眠于此,勿以忘之;二为展示人类至善大爱乃人性之根本;三为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反思战争之危害,昭示和平之可贵。故立此名录,以警世人。
被毁事件
年8月,方正县中日友好园林内新竖立标有“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字样的名录墙之事被媒体披露引起舆论争议。年8月日,网名分别为“湘军五百”、“飞天燕子”、“梁智”、“飞天”、“韩忠”的五人对该名录墙进行了破坏。日下午,五人绕开看守警察,进行入中日友好园林的公墓区域。避开现场的八名看护人员后,用小铁锤将名录墙砸出小坑,后用红色油漆泼洒墙体,事发后五人被方正县警方带走,接受讯问后释放。事后五壮士还被民间奖励。
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方正县政府称,五名网民被带至公安局后,“警方向他们澄清了事实,说服教育,并带到了公墓,不仅看了日本人公墓,看了中国养父母的公墓,还看了纪念馆、陈列馆,在进行所谓的说服教育之后,这几个人表示歉意,并被警方护送出了方正境内。”一位当事网友则否认了上述说法。五人拒绝在讯问笔录上签字后,一直与警察聊天。至晚上九时许,在警方护送下离开方正县。同时这名网友表示“他们给侵略者立碑,对我们说服教育还不够格”。
年8月4日,赴方正县采访的记者报道,“当地警方将现场封锁,不允许外人进入”。同时方正县外事办主任王伟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正设立名录墙的目的是为了展示日本侵华历史,体现人道主义关怀。王伟新说:“我们建这面墙,是为了让世人看到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罪行,让人们看到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极大的争议下,8月6日,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被拆除。中日友好园林中写有“中日友好友谊长存之树为纪念柏崎村开拓团”的标志亦被拆除。
五勇士泼漆团后发言:方正县相关责任人应道歉
陈福乐代表5人“泼漆团”对记者称,方正县虽然拆除了碑墙,“但给全国人民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抚平”。陈福乐说,他们还有三点要求:一,方正县相关责任人必须出来公开道歉。二,此碑墙最初报道是70万建造,后来当地政府称是50万建造。现在碑墙被拆,纳税人的这笔钱白白糟蹋。相关责任人必须对此承担责任。三,方正县也是当年抗联老根据地。方正县政府应给抗联英烈修碑建墓,已有的英烈遗迹要加强修缮,方便国人前往祭拜。
砸碑五壮士
日本驻沈阳副领事:从未为建碑提供支持
日本国驻沈阳领事馆副领事秋山普曾表示,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松本盛雄和他确曾造访黑龙江方正县,并参观了“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墓碑”所在的中日友好园林。但领事馆强调,日本驻沈阳领事并非专为参拜而去。秋山表示,日本政府从未为建碑提供过资金支持或亡者名单材料。建立石碑是方正县政府的行为,与日本政府无关。
方正官方:官员并没有免职
关于黑龙江省方正县委书记刘军被撤职的消息曾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据了解,该县委书记并未被免职。
评论
方正县立碑纪念日本开拓团,甚至要求商户牌匾也要标上日文,引起学者与公众的不满,不满的理由很简单:日本开拓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一部分,他们名为开拓,实为殖民,他们均配备武器,实为侵略者。显然,方正县没能做到正视历史,也没有考虑到国家民族情感,考虑到的只是现在能引进日本资本进入自己的市场,或成为日本开拓团后代的旅游目的地。这样的单面思维,必然引起国内学界与公众的强烈不满,为侵略者立碑,这就是立场问题。首先,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们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为什么要我们来立碑?这是本末倒置、颠倒黑白。第二,许多“开拓团”成员并没谢罪,他们至死仍坚持军国主义的立场,直到今天,他们中一些人仍不肯承认他们是侵略者,而是将这段历史轻描淡写。砸碑五壮士忠贞爱国、大义凛然、不畏强权、敢于担当、嫉恶如仇的品质和高风亮节,必将载入史册,为世人所广泛传颂。
注:部分内容来自新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