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传部近日公布了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推出了一大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扎根农村基层、服务群众需求的先进典型项目。本文拟取江苏苏州、广东河源、江西九江的3个文化项目,以展现公共文化单位、机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鲜活经验和创新做法。
▲“家在苏州·我们的节日”活动现场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供图
江苏省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农村文化服务“1+N”服务体系项目:
创新推动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报记者张妮
今年暑期,公益惠民残疾人相声专场演出、“江风海韵”江苏省沿江沿海城市文艺联盟巡演、“光与水的孩子”青年影像展巡展、家门口的“艺生活”艺术课堂等群文活动,作为江苏省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农村文化服务“1+N”服务体系项目的子活动,广受好评。近日,农村文化服务“1+N”服务体系项目入选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名单。
“农村文化服务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副主任、苏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李慧洋表示,“三下乡”活动是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市文化馆每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高质量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有力抓手。
苏州市文化馆“三下乡”活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一名老文化馆人,李慧洋对早期的“三下乡”活动记忆犹新。苏州市每年初都会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苏州市文化馆作为“文化下乡”重要单位,每年全员出动,下乡搭台演出。书画干部写春联、写福字,演出小分队精心组织文艺节目上台表演。台上演员身着演出服在寒风中敬业的表演,感动着热情的村民,人群中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与叫好声,鼓舞着演员更加投入表演。李慧洋感慨:“我那时就深刻感受到农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作为群文工作者,我们也被那份热情、真诚所打动、鼓舞。”
近些年,“三下乡”活动紧跟时代要求、紧跟江南地区农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内容、形式不断创新、升级。特别是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年成立以后,构建“1+N”服务体系模型,夯实农村特色文化服务基础;深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农村系列主题文化服务;创新服务渠道,线上线下“双引擎”模式搭建农村数字文化赋能体系,有力推动了苏州市新时代农村文化工作创新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农村文化服务“1+N”服务体系的“1”是指以“家在苏州”为主体的服务载体,“N”指服务主题、服务对象、服务品牌、服务方式等多个服务创新机体。目前的服务主题包括新农村文化建设、强国复兴有我、学党史等;服务对象面向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服务品牌涵盖了弘扬节庆文化的“家在苏州·我们的节日”,侧重展示江南文化、农村群众精神风貌的“家在苏州·情满水城”,通过名家讲、演等形式传播戏剧艺术的“家在苏州·艺往情深”,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品牌;服务方式既有线上、线下,也有线上线下相结合。
近年来,该项目结合苏州市农村文化工作实际,通过文化志愿服务、文艺小分队、流动舞台、流动展览、赛事活动等形式,累计为农村、社区提供演出、展览、培训服务千余场,直接服务农民群众近百万人次。如“家在苏州”品牌活动多次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为农村党员送上精彩的流动“艺术党史课”。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还组织业务骨干以农民、农村为题材,开展农村文艺作品的创作帮扶,并注重将群众文艺创作和农村文化惠民服务相结合。年至年,以文艺小分队形式共组织超场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获奖作品进社区、乡村展演。同时,不断健全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如年、年组织专家志愿团走进苏州市乡、镇、村,共开展4轮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活动,累计为70支团队、近名农村文艺团队骨干提供专题培育辅导。
“60后”的施荣堂擅长器乐演奏、民乐创作,是吴江区荣悦韵民乐团团长,常年和团队参加“文化下乡”活动,也两次参加江苏省“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工程”。他坦言:“做好群文工作,就是要走到群众中去,把优质的作品呈现给群众,接受群众的检阅。”同时,他深感苏州农村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水准近些年不断提升,得益于苏州精心培育文化土壤,在搭建丰富展示平台的同时,还提供了许多专业培训辅导,让扎根基层的群文团队能在作品构思、编排及唱腔、服装等方面得到“点对点”的指导。
此外,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注重用数字赋能,利用“数字文化馆”优势,采用“文化+互联网”模式,在创新“三下乡”服务业态、内容供给等方面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效联动,以数字化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更加高效地扩大了受众规模,提升了体验满意度。李慧洋表示,云展演、网络赛事、艺术U课等数字化信息服务,让广大农村群众足不出户便可即时享受到优质的文化艺术成果,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第九届关爱山区留守儿童公益艺术培训工程成果汇报演出河源市文化馆供图
广东省河源市文化馆:
用爱心点亮山区儿童的艺术梦想
中国文化报驻广东记者谭志红
河源是广东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艺术普及一直是当地乡村教育的薄弱环节。为改变乡村学校艺术教育落后的现状,河源市文化馆整合文艺人才资源,自年起,组织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每周五赴山区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艺术培训,让孩子们接受艺术启蒙。10年来,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共开展了多场培训,提供免费教学近个课时,超过0名山区学生受益。
年元旦,河源市文化馆少儿艺术团到和平县一个山村小学慰问演出。演出结束后,孩子们用羡慕的眼神望着身着漂亮演出服的小演员。其中一个孩子拉着艺术团老师的衣角问:“我们也可以跟他一样学舞蹈、学唱歌吗?”望着他们天真、渴望的眼神,老师心里五味杂陈。为了帮助农村孩子实现艺术梦想,年12月,河源市文化馆牵头成立了文化志愿服务队,启动关爱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免费艺术培训工程。从此,一批又一批文化志愿者走上了每周五不见不散的支教之旅。
10年来,河源市文化馆已组织文化志愿服务队前往紫金县义容镇华星村希望小学、连平县忠信镇水滣小学、东源县船塘镇三河村小学等学校开展文艺支教,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我校大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加上山区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很难得到专业艺术训练。”参加第六期关爱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免费艺术培训工程的紫金县乌石镇仕贵小学校长欧新金表示,河源市文化馆组织的艺术支教“文化下乡”活动让孩子们开心不已,全校名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免费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东源县柳城镇中心小学是第九期关爱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免费艺术培训工程的支教对象。据校长张铁文介绍,该校现有师生多人,师资队伍中还没有专业的艺术类教师。长期以来,孩子们的艺术类课程都是由班主任兼任。当河源市文化馆来到学校开展免费艺术培训时,孩子们都高兴极了。
河源市文化馆不仅为接受支教的学校建设舞蹈室、书画室、音乐室等功能室,还为学生提供乐器、练功服、画板、画笔、毛笔纸墨等用品。每年的支教结束后,河源市文化馆会精心为孩子们搭建舞台,举办教学成果展演和美术书法展,让孩子们实现小艺术家之梦。紫金县乌石镇仕贵小学三年级学生叶雯雅很想学舞蹈,可妈妈说要等家里有钱了才让她去学。“现在可好啦,有老师到学校来教我们跳舞,还不需要妈妈花钱。我一定会认真学习,长大做一名舞蹈家。”她说。东源县柳城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杨小龙说:“我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别人弹钢琴、写书法,自从市文化馆的老师们来了后,我也参加了书法班,学会了写毛笔字。”
支教活动得到河源市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文化志愿者的队伍不断扩大,由刚开始的15人增加到如今的50多人;从最初只有河源市文化馆一个单位参与,到现在各地教育部门、社会爱心人士、公益团队、企业不断加入,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竭的动力和资源。参加支教的志愿者大多是河源市大中专院校的艺术教师或文化部门业务干部,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书法班志愿者教师温雄辉连续多年为山区留守儿童讲授书法课程,他说:“我愿意为边远山区留守儿童播种书法艺术的种子,让更多的孩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件事很有意义。”自年开始参加这个项目的美术班志愿者教师吕星南说:“能够给山区留守儿童带去学习画画的快乐、种下艺术的种子,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让农村的孩子享有优质的艺术教育是我们的初心,艺术启蒙和熏陶或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河源市文化馆馆长肖蓼表示,“10年不是终点,只是开始。未来,我们的决心与爱心一定能穿越漫漫长路、克服重重困难,点亮每一个山区孩子的小小希望和大大梦想,为更多山区孩子带来爱、希望与实现梦想的机会。”
▲“乡约艺起爱”活动现场九江市文化馆供图
江西省九江市文化馆“乡约三部曲”:
架起连心桥奏响新乐章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琤
“乡约三部曲”是江西省九江市文化馆立足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而创立的一个多元化、复合型文旅志愿服务进乡村文明实践品牌,由“乡约艺起爱”“乡约艺起学”“乡约艺起秀”三部分组成。
“乡约艺起爱”以常态化爱心募捐助学和送演出进乡村方式,助力乡村小学美育建设,丰富乡村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乡约艺起学”以文艺志愿者的艺术辅导培训进乡村的方式,提高乡镇文艺骨干艺术素养,帮助乡村建立文艺团队,打造具有乡土气质的“带不走”的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培育乡村文化艺术环境。“乡约艺起秀”组织优秀文艺人才深入田间地头讲述乡村故事,并制作短视频进行传播,展示和推荐九江乡村优美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培育“乡村网红”,助力乡村文旅产业。
自年创办以来,“乡约三部曲”在乡村助学、艺术培训、关爱老人和儿童、促进文明乡风建设、打造乡村文艺团队和品牌建设、文旅推荐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工作,足迹遍布九江各县(市、区)。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动名志愿者参与,开展演出、辅导培训余场次,受益人数达58.2万,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新风尚的引领示范作用,逐步实现了服务品牌示范效应。
九江市在打造“乡约三部曲”文化品牌过程中,不断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缩小九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九江市文化馆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联络员作用,组建了乡村振兴文惠群,全市名驻村第一书记加入文惠群,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市的文化惠民信息。同时,针对驻村实际情况,进行“文化惠民节目点单”,九江市文广新旅局、市文化馆与全市16个县级文化站,个乡镇、个社区文化站横向联动,发动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开展送文化服务下乡,并结合偏远地区、革命老区的实际需求,推进“乡约三部曲”文旅志愿服务进乡村系列文明实践活动,架起文艺轻骑兵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惠民连心桥。
革命老区九江市修水县新湾乡地处偏僻山区,群众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文化设施缺乏,年,九江市文化馆“乡约一起爱”文化志愿服务来到新湾乡文化站,受到村民热烈欢迎。乡里一位舞蹈队队员高兴地说:“我们平时唱歌跳舞缺少音响、乐器等,文化馆把器材送到家门口,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九江壹音文化艺术发展公司的文化志愿者赵乾文利用周末,持续一年深入湖口县江桥中心小学,免费为那里的留守儿童上葫芦丝音乐课。赵乾文说:“音乐为留守儿童打开了一扇感悟艺术的窗户,这或许是他们人生中难忘的记忆。让这些孩子从此爱上音乐、爱上艺术,我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但看到孩子们参加艺术课程的活泼笑容、自信表情,更坚定了我要把这条路坚持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利用“乡约三部曲”文化品牌,九江在助力乡村美化中培养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和乡村直播带货的“网红”,开辟了丰富多彩的线上“乡约学堂·云课堂”和“线上+线下”的“乡约大讲堂”。“乡约学堂·云课堂”至今已录制29期文化节目,“乡约大讲堂”各类文化沙龙、艺术讲座举办40余场次,场场受到群众欢迎。这些内容还被上传到网站或进行直播,实现了“云”分享,极大提升了文化惠民服务的效能和质量,城乡一起手拉手、心连心,画出了振兴乡村奔小康的“同心圆”。
以文化之力启动发展引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九江市文化馆馆长刘炜红说,相信在全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