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晰
姬英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是“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活动”的发起人。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一个颇为特殊的身份。
他的姓氏“姬”,沿袭自姬轩辕黄帝。姬英明是姬轩辕黄帝世孙,周太王姬亶父嫡一百一十九世主宗世子。
对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来说,“轩辕”仿佛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其实,他是有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是中华民族始祖、中华文明大一统缔造者,“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
而“宗世子”的概念,源自古代的宗法制度,就是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从周朝起,姬家世世代代的“宗世子”秉承着“道德为尊,华脉为本;上所教兮,易而教后”的祖训,肩负着守护发扬中华文脉的神圣使命。
姬英明将近不惑之年,但他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大多数“80后”不一样。20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甘肃省平凉市陇山的大山里,接受的是家族口耳相传式的教育,和现代化的生活相去甚远,甚至“医院”,没有电脑,更没有智能手机。
年,怀着传承中华文脉的愿望,姬英明来到了首都北京。“弘道倡德”是他给自己的使命。
作为《姬氏道德经》、《姬氏祖传经》的传承人,姬英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先贤智慧思想的典籍发扬光大,让更多人领略到经典中的思想和魅力。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他发起了“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活动。
一边著书立说,普及、传承经典;一边用脚步丈量中华大地,进行历史探源、考察。姬英明为了自己“弘道倡德”的使命而倾尽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建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对我们的历史有了解、对我们的思想有传承,对我们的思想有认同。”姬英明说:“也许我传承的只是一家之言,但我会用全部的生命之火来探索和谱写这煌煌的‘中华上古史’。”
不同于任何版本的《姬氏道德经》
作为一个古老宗族,姬家世世代代守护经典,并以一套家族独有的严密方式保护传承。《姬氏道德经》就是其中之一。
《道德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之一,由春秋时期的老子(老聃)所撰写,是超越《圣经》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经典名著。《道德经》目前发现的版本有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石刻本、中古时期的古抄本、传世本(今本)等。其中今本就有汉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本、严遵《道德真经止规》本、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本、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本、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等诸多版本。
而《姬氏道德经》不同于目前发现的任何一个版本。作为《姬氏道德经》的传承人,姬英明告诉记者,《姬氏道德经》是直接来自于老子。更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流传“不落文字”,是通过姬氏历代宗世子口耳相传,传承至今。
姬英明介绍说,老子祖承姬氏,是姬周第二十三世聃公。“聃公”为周时的爵位,是天子的辅佐者之一,辖管历史文献记录、历法推演等,并且担任王子的老师。因此,老子也被尊称为“老聃”。
周敬王二十七年时,耄耋之年的老子离开成周王都。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老子行至函谷关时,受尹关长邀请挽留,在函谷关住了一段时间,期间著书了上下篇,其主要思想是论“道德”之要意的五千余言,之后西出而去。
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一直是关于老子最大的迷题之一。姬英明说,如果知晓华邦古人“根柢思想”的传统,就不难知道老子西出是回归祖源、认祖归宗了。姬周王朝的发祥地在泾水流域,这一带也是姬氏黄帝族生活几千载的故地,更是姬周王朝的圣地。老子作为姬氏宗族的一分子,不论是出于落叶归根的思考,还是窥见天下即将大乱的远见,他西出之后,直接沿泾水而上,寻祖源圣地而去,并且,将历代聃公的思想精华,归交于主宗宗子,世世代代护佑传承。其中,当然也包括这本《姬氏道德经》。
▲在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与世界哲学大会执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教授合影
是“老子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年3月,姬氏家传版本《姬氏道德经》由朝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本神奇的《姬氏道德经》的面世背后,也经历了许多波折。
年11月,姬英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直接推开了副院长罗安宪教授办公室的门,递上了一沓纸。对于这个年轻人的冒然造访和他的自我介绍,罗教授感到有些“云里雾里”,而对于他声称是家传的“姬氏道德经”,更是本能地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已经研究了几十年《道德经》的他,随手翻了一下,就感到放不下,“因为它与我们熟悉的《道德经》太不一样了。”
与传世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姬氏道德经》不分章,只分篇。按照内容分为六篇,分别是:《道经》《德经》《道理》《道政》《道法》《道术》。并且,在内容上有一些文字是其他版本的道德经中都没有的,比如《道经》篇第一节:“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之道也。”或者一些文字与其它版本差别很大,比如:“挥之而弗得,名曰微”,“浴神不死”,“天门启阖”,“捻埴为器”,“垂者不立”,“唯与诃,其相去几何?”“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飙风不终朝”,“方而不隔,廉而不刺”,“塞其欲而闭其闷”等等。
对于横空出世的这样一部经,并且是“直接来自于老子”“口耳相传”的说法,自然也少不了质疑的声音,比如“这是现代人拼凑的”,是一部“伪书”等。
通过对《姬氏道德经》的深入研读和与姬英明的一次次交谈,罗安宪教授下了这样的结论:“有人说,《姬氏道德经》是人为改变的版本……那么,这么高水平的人,他的绝对水平,绝对在我们所有在世的、所有研究道家的人群之上。”
基于这样的判断,罗安宪教授欣然答应为《姬氏道德经》作序。在其中写下了他研读《姬氏道德经》的一些感受:“传世《道德经》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八十一章之间缺乏关联,特别是相邻两章之间几乎没有关联。八十一章好像是各自独立的,但事实是章与章之间一定是有关联的,但这种关联不知什么原因似乎被人为地分割开来了……但这些问题在《姬氏道德经》里都不存在……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种感觉:《道德经》应该是如此的,它深遂的思想内容应该以一种合乎逻辑的严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应该是现今这样一种杂乱无章的表现形式。”
罗安宪教授在《姬氏道德经》的序言中最后认为,《姬氏道德经》的出版是“老子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姬英明携《姬氏道德经》来到北京,开始受到了很多的怀疑和拒绝,但也得到了很多人热心的帮助,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教授、副院长罗安宪教授、朝华出版社汪涛社长、高级工程师华雪先生等。在他们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才使得《姬氏道德经》得以出版。
在《姬氏道德经》出版后,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向姬英明深鞠一躬,表达对华亭张氏守护中华民族文脉的尊敬。
姬英明介绍说,姬氏祖传下来的共有六部经文,除了《姬氏道德经》外,还有《仁经》、《文王德经》、阴阳宗地门主经《太一阴阳风水经》、阴阳宗黄门主经《太一阴阳外通法经》、《圣太一天历》这六部经文,都是姬氏宗族历经百余代口耳相传,由姬英明笔录下来的。
年5月,六部合一的《姬氏祖传经》由中国线装书局出版。姬英明说,望能在“法道倡明”之时,德道弘彰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之初,尽一点微末之力,为世人的道德升华,文明升级,带来一些智慧启迪。
“在文明发源地讲文明,在历史发生地讲历史”
年的传统节气冬至这一天,姬英明正式发起了“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活动。他希望通过民间遗迹、考古发现、古籍记载,梳理中华八千年文明史的支持和印证,让中华八千年文明史的体系清晰起来。
从第一期的“成纪”、“女娲洞”、“女娲祠”、“大地湾遗址”一带,到第二期的神农炎帝诞生地宝鸡“水沟遗址”一带,第三期的炎帝族中心灵宝“北阳平遗址群”一带,第四期的神木“石峁遗址”、靖边“天鼋神都”一带,和第五期的庆阳“南佐遗址”、“北极泊”和延安“芦山峁遗址”等,再到贾湖遗址、荥阳青台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群、桥头遗址、良渚古城遗址、尧王城古遗址、陶寺遗址等,历经严寒而至酷暑,姬英明和专家、媒体人走遍了中华文明始启的三皇时期至炎黄时期横跨三四千年的主要发展区域遗址。
姬英明一个遗址接着一个遗址地走,边走边通过网络进行直播,将考察现场发现的成果第一时间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中华文明源起地之一的贾湖遗址群一带,考察团看到了出土的“骨制叉型器”和带有刻度的“骨制板”。姬英明认定,那是先祖伏羲女娲们,用来观测星象变化的“规”和“矩”。“关于伏羲女娲鼎制规矩的传说,到周汉时期有大量经书记载,但最能说服所有人、包括疑古者的,是近些年从甘肃新疆湖北等地出土的上百幅汉代丝帛‘伏羲女娲手持规矩图’。”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姬英明一行在靖边县志上所载的皇华城一带发现了疑似轩辕黄帝真身冢的“北斗七星冢”。一个月后,在考古专家和众多热爱历史的文化人士的协助下,又发起了为期四天的专家学者媒体团专程研究勘察研讨活动。
这次勘查也引发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