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级本科生,十佳大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校级三好学生,以复试第一的成绩保送至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主持“在线教育平台综合评估及改善方向研究”、“中学生教育惩戒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两项课题,参与“中学教师四有好老师素养评价研究”一项课题。其中,两项课题分别获得第28届、29届“京师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连续4年担任班长,并担任教育学部级本科生党支部党支书记,协助发展余名党团员。女子国旗护卫队的成员,担任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小队队长。赴5省6市开展支教、宣讲和调研,在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等共计11个项目中担任志愿者。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华语辩论世界杯北京赛区亚军队伍。
1
专业求知:教育学的魅力与实践
”
荷兰的教育学家比斯塔曾在书中写到:“教育只在交流和解释的脆弱连接处获得预期结果,在中断和回应的脆弱连接处获得预期结果。”(《教育的美丽风险》)因此教育是一种弱关系。同时,比斯塔在另一本书《测量时代的好教育》中发问:我们究竟是在测量我们所重视的东西,还是在测量我们能够轻易测量并且最终评估的东西?
王艺凝对比斯塔所传递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共鸣,她认为学者将她一直保有的某种感觉表述得很清晰。比如“目标错置”,使她联想到当下对于“唯分数论”的探讨,即考试本身是测量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现在,获得分数成为了目的本身,大家并没有考虑我们为何进行考试、培养怎样的人。
王艺凝参与京师学工第四期“学霸已就位”活动
出于自我提升的需要,王艺凝在大一至大三期间精读了14本专著,除了教育学领域的书籍,还包括了社会学、哲学等著作。尽管有些理论较为艰涩,但阅读之后获得新的思考让她感到愉悦。而她总是习惯性地摘录书籍简介、作者背景等内容,并同时记下自己对文本的质疑,方便日后回溯当时的思考状态。
拥有理论积累的同时,王艺凝却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倾向于用理论的视角解释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年,教育部就《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引发社会热议。王艺凝注意到,起初大部分人认可教育惩戒的相关规则,然而之后便开始讨论教育惩戒与体罚的区分,使得人们对于该规则持审慎的态度。于是王艺凝和同课题组的另一名同学便基于现状展开调查,旨在说明教育惩戒的需求。
她们发现,尽管教育惩戒的草案在当时是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对于部分一线教师而言,他们的惩戒选择依然是基于人际交往、教育经验进行判断的。起初王艺凝和她的同学所设想的是,教师会综合考虑惩戒的效能、制度的公正及社会关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惩戒效能却是最后被考虑的,而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才是教师优先考虑的内容。在调研期间,《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正式公布,为她们的课题提供了指导。因此王艺凝希望这个课题能够让大家深入了解教育惩戒,当家长认识到惩戒的职能,教师把握好惩戒的尺度时,将有利于惩戒的正确、有效实施。
在疫情期间,王艺凝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