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那些古村里的故事随老屋一同老去广州

白癜风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00:20

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莲塘村,21座经历了时光保存下来的传统客家建筑中,有一座叫做“树德楼”。当考察第七批广东省古村落候选村的省内专家们来到这里时,大厅一侧,四五块镌刻着“兼理驻檀领署翻译官”“驻夏威仁国正领事事务”“赏戴花翎”等字样的木板,被村民从收藏室中取出,小心地靠在墙边。村民说,这是曾从树德楼中走出的清末知名侨领、外交官古今辉驻在夏威夷任上时,悬挂在领署门前的铭牌。

树德楼

古今辉任檀香山(夏威仁国)领事时悬挂在领署门前的木牌标明了他的外交官身份在莲塘村的古氏家族中,古今辉是当之无愧的族中俊杰。但当我们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这个名字,却发现搜索结果刚刚占满一页而已。这位晚清国人在海外商而优则仕的杰出代表、夏威夷并入美国的亲历者,对莲塘村之外的人们来说,仍是遥远而陌生的。类似的情况在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过去十年来考察的诸多古村落中,普遍存在。许多曾经显赫的人物、光辉的故事,随着族人的迁出、老村的老去,尚未来得及走出当地,便以非常快的速度消失了。

树德楼上有一位领事一位名医

古今辉身着官服的遗像悬挂在树德楼大厅中墙正中,下方的木案上,放着一本扫描复制、黄绿色封面的书——《檀岛纪事》。这本书引起了专家们的普遍兴趣,纷纷用手机拍下封面、目录和序言。古今辉后裔介绍,该书共页,原件现存于台湾东海大学图书馆,是其二十三年(-年)间,以侨领身份,所接触,所经历,人与事的备忘。内容分总论檀香山之情形、华侨初抵时之景况、中华会馆创立之原因、设保安局意义与经过、论檀国隶美之政治环境、在檀国设立商董及领事之概述、著者的家世、述檀岛历史及现今之生产、檀岛基督教之由来,医院之筹设等十章。同时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檀岛海关收入、进口税之统计,夏威夷全岛糖之出产总量,华侨、日人及各国出入口之总计,华人在檀之财产、营业、耕地出产、榨糖股份,以及当时清廷外交史料、圣谕重要文件等。全书记录不厌其详,虽属私人记载,亦堪称信史。

在树德楼前唱山歌的老师和学生据当地文史研究者林德培的梳理,古今辉年出生在莲塘村,族名琦凤,字宜珊。20岁曾到南洋经商。32岁再次下南洋,原本计划去越南,却找不到船,于是搭上了前檀香山的航船,于年3月抵达。当时的檀香山仍是独立的“夏威夷王国”,也即前文所述木板上刻的“夏威仁国”。聚居檀香山的英美日移民和华人很多,古今辉自学外语,又善于交际,很快融入当地商贸界,还娶了当地女子。他从机械厂木匠学徒做起,逐渐经营起檀香、蔗糖、海产品、种植园等商业,不到十年,已成巨富。年,古今辉先后得到夏威夷王国檀王第七世加刺交和国体变更后的夏威夷共和国首任总统刀炉的器重,又为清政府所倚重。陈兰彬、郑藻如、张荫桓、崔国殷、杨儒、伍廷芳等清末重要外交界官员多与之有过从,在他们的保举下,古今辉于年任中华会馆副商董,年起领正领事衔、任中华会馆正商董,代办领事事务。夏威夷共和国于年8月加入美联邦。古今辉与各国驻檀公使领事一起,列席参加美国接管檀岛的观礼仪式。同年,古今辉被委任为驻夏威夷副领事兼翻译官。年起,古今辉任清政府驻夏威夷正领事,赏戴五品花翎。三年后卸任。年逝世,享年73岁,葬于檀香山。在任期间他努力保护、争取华人华侨权益,受到旅居檀香山的华人群体感念。

古今辉比孙中山大31岁,孙中山到檀香山投亲时,古与之相识。孙中山后来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并多次到檀为同盟会筹集革命经费,古今辉对他多有帮助及资助。

族人介绍,古今辉卸任清政府驻夏威夷领事一职后,《檀岛纪事》于年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出版。专家们指出,这部著作是中国外交史一段重要时期的一手记录,很多历史细节、史实,可能是过去少为人知的。

树德楼里的另一位名贤,是古今辉孙辈的古恩康。年2月,古恩康与中国近代防疫事业的开拓者、台山乡贤伍连德等7位著名医师联合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为推动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贡献良多。“这样一个人物,现在大家都不怎么知道,非常可惜”,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储冬爱说,他与伍连德等近代名医的联系、他自己的医学贡献等等,都值得深入挖掘。特别在当前防疫观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他的故事更显珍贵。

何新屋里有一批契约一个家族

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何新屋是一座非常壮观的建筑群落,虽然原有的九重围屋全貌已经不存,但现存基本完好的四重围屋,及仍部分保留的五至九重围屋的残存部分,仍无声讲述着它曾有的壮阔宏伟。它位于交通要道旁,又与古驿道仅一河之隔,是非常理想的文旅集散、分发点,当地对之的维修、整饬和开发,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何新屋俯瞰

何新屋前水塘

何新屋内景何新屋最大特色,在其是广东省内唯一的大规模传统契约的出土地。年8月上旬,为配合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河源站的举办,大湖镇政府及何新屋村民进行了赛事定点驿站的建设,同时对何新屋进行风险隐患点维修时,在宗祠大厅的楼阁墙体上意外发现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民国多个时期的契约文书共份,其中以道光年间(-)居多。内容涉及“红契”(即官契)“白契”(一种民间私底下交易的凭证,目的为避税,同样有效)中的多个类型,包括田契、山地契、坟地契、河坝契、屋场契、典当借据、业户执照等,且多与村内有影响力的人物何望成有关。这批契约原件已经收入当地博物馆,何新屋在围屋内设立了一个“大湖契约馆”,陈列着这批契约的高仿复制件。

何新屋中展示的出土近代契约(复制件)“近代契约其实发现得不少,但是成系统的少见。成系统的价值才大”,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教授衷海燕说,何新屋的这批契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得到全面地释读、研究。比如,它们涉及的土地、山林到底在什么地方?除了何望成之外,其他的立约人都是什么身份?它们和何氏家族的经济发展关系究竟怎样?放在博物馆中对于保存原件非常有好处,但是大家想看、想研究的话,反而不方便,最好是可以全套整理出版,也可以考虑数字化,以利使用。

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圣军也说,传统契约是中国诚信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仅仅将之简单陈列在展柜中,远远没有体现出其内在价值。何新屋完全可以依托这批资料,从契约文化、诚信文化的当代价值角度,做更多的推广、传播,让老文物活起来。

老族谱内有一些往事一些汗水

考察中专家们还发现,大量古村落信息,藏在村民们代代相传的族谱和口头传说、民间故事中。很多涉及的主角,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名人”,却是对当地、当时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作用的乡贤。

河源市和平县大坝镇高发村的嘉禾岗围龙屋,本名“外翰第”,在当地颇负盛名。它的始建者,是和平县黄氏十六世黄必桂母子。黄必桂3岁时,父亲黄德勤英年早逝,母亲麦氏时年仅28岁,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从深圳专程赶回高发村为专家们介绍老屋情况的黄海容告诉记者,麦氏性格坚毅,且独具眼光,她很好地使用了德勤公遗留下的家资,在当时称为“早禾岗”的这块“福地”置地,卜筑屋宇,建起了“外翰第”,并更地名为“嘉禾岗”。黄必桂在母亲督促下努力向学,虽然无心仕途,却饱读诗书,精于商道,经过多年努力,挣得富足身家。外翰第和麦氏的故事,令人动容,专家们说,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老屋兴建之初的创业艰辛。

外翰第内仍有村民居住传统的生活方式仍有保留“我刚才在这里(莲塘村)翻族谱,发现丘逢甲曾经在这里经过,还写了诗”,在考察现场的研讨会上衷海燕说,说明这些村子与当时的一些名人是有关联的。各村的族谱里面还记载了很多本家族在各地定居的史料,比如何新屋的先辈就曾在广州增城落户。又如通过何新屋中的族谱可以得知,何望成似乎是围屋里最后一位重要的“大人物”,在他之后的很多资料就记载得相当简单,也少亮点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战争?自然灾害?还是其他原因?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但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能深入地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研究,导致一些有关村落的“传说”仍停留在口头和浅表阶段,甚至与真实的史实相去甚远。当然,老村在网络时代的传播,史实只是基础,但如果研究不够,没有大量的新发现、新成果补充到村落的故事中,故事也讲不好啊。

莲塘村村民古天珊依托家族的“古氏洋楼”在政府支持下建起了民俗博物馆保留传统生产生活记忆

上世纪40年代门头壁画上的自行车告诉我们当时乡村生活的若干有趣细节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指出,经过约十年的发掘,“广东省古村落”已经评了六批,正在评第七批。数百个风格各异的传统村落得到有效的保护,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民俗风情,许多老村已经陆续成为“网红”景点。到了这个阶段,古村的研究与开发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各村之间的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入手,试着把若干古村当成一个整体来看。

比如,各村的名人互相的交游情况,村与村的商业往来,不同村落的资源分配等等。甚至通过华侨的奋斗史等,把广东的老村放到广东与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大格局中去观察,可能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角度,找出很多精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古老的传统村落,怎样在当代的城乡格局、社会发展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蜕变、进化出独特的当代价值?这些探索,才是今天古村落最重要的魅力所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卜松竹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陈周起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戴雨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82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