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作者:明建平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局长明建平在“地方教育治理论坛”上做了题为《法治领导力——地方教育治理的关键能力》的演讲,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明建平,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局长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能在这个平台上与专家们、同仁们进行交流学习。和平区是天津市最核心的行政区,是天津的政治、文化、教育、医疗、金融、商贸中心,小白楼、五大道、金街、南京路、津湾广场都是来天津必到之地,中国近代看天津,天津历史看和平。和平区基础教育几十年领跑天津。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初中、最好的小学和最好的幼儿园都在和平区。当然,房价最高的行政区。
为什么谈法治领导力这个话题?依法治国是当下的政治要求,是热门话题,也是主流意识。但是,教育领域的诸多法律法规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依法治理在教育领域还存在很大差距,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路还很漫长。须一起努力,一起改变。
为什么法治是区域教育治理的必然选择?治理大概有人治、德治和法治,人数很少时,目之所及都是自己的人,人治足矣。带领一个小团体,大家都愿追随有德之人,以德治理也问题不大。但是一个大队伍,一个大区域,一个国家的治理,一个人手大捂不天,靠人人讲德行,靠人人有觉悟,靠人治靠德治是靠不住的,依法治理是必然选择。区域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区域的学校数量很大,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规模巨大,教育领域的利益相关方众多,涉及的上下级、平级部门很多,需要协调的关系比较复杂,涉及教育、涉及孩子的话题高度敏感,凭个人威望、凭管理经验进行治理是很难的,必须依靠法治。因此,法治领导力是区域教育治理的关键能力。
什么是区域教育的法治领导力?简单地说,就是领导一个区域,对教育进行依法治理的能力。首先,依法治教不是局长、校长一个人的事,依法治理需要领导,需要一把手带领所有相关人员特别是干部一起走向依法治理的道路,局长、校长是依法治理的领导者。区域教育的依法治理是一件很专业的事,需要组织领导,需要学习法律,需要懂得教育,可以说法治领导力是一个区域教育的领头人和管理干部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如何看待教育依法治理的现状?应该说,教育领域的法治还在路上,离目标还比较遥远。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靠权管理、人情管理、经验管理、花钱了事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家的决心,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四梁八柱”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教育领域的依法治理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进一步修订了《保护法》《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最近正在修订《教师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把“家事”变为“国事”。除了教育法律法规,还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改革文件,规格高、要求高、操作性强,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说,教育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已进入良性新轨道,我们要充满信心。
区域教育要实现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才能最终实现善治。必须将依法治校、简政放权、管办评分离、现代学校制度、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等理念有机整合。法治领导力作为教育治理的关键能力,具有引领性、规范性、基础性、保障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此,我结合近年来和平教育的探索实践,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以法治领导力为引领,厚植教育治理的文化底蕴
一个区域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应该体现在文化之治、理念之治上,应该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文化的构建要遵循法律的义务性与禁止性规范,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凸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要求,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要突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等立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对任何妨害学生身心发展的违法乱象保持清醒,对任何背离立德树人目标的违法现象保持高度警惕,要始终保持文化自省。
区域教育核心理念是居于统领性的文化要素,是区域教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和平区系统构建了“智慧教育奠基未来”的区域教育文化理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智慧,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与党的教育方针、学生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高度契合,同时正面回应了“唯分数论”等损害学生权益的问题。各校积极探索把区域教育理念融入学校育人实践,提升依法治校的文化自觉。
二、以法治领导力为准绳,完善教育治理的结构体系
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求学校必须自主办学、科学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这一切都依赖于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体制机制和完善的结构体系,而法治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我们面临的大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对教育公平、制度公正和受教育权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