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在古代曾经叫“澶渊”,北宋时期著名的“澶渊之盟”就是在这里发生。
来到濮阳老城是早上八点多,街道上有很热闹的集市,来到城关镇御井街道,从村史介绍看到这附近就是当年宋真宗驻跸是饮水之地,故此称为“御井”。
这就是“回銮碑”所在之地,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建的澶渊之盟纪念馆。
进入后先看到的是御井,御井甘泉为濮阳县八景之一。相传为宋真宗赴澶州抗辽,驻跸时饮用此井之水,因水甘洌,故称御井甘泉。用御井水酿造的酒,曾助宋真宗打败过辽军,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御井甘泉助圣威”的传说。
这就是著名的回銮碑。
亭中的石碑有三块,用玻璃保护起来的那块就是“回銮碑”字迹已经模糊,碑也受损严重。最右侧的一块,是民国时期所立。
回銮碑,亦曰“契丹出境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城内御井街西侧。此碑原为青石,高2.6米,宽1.3米,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相传为寇准书写,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其南有一古井,水清澈甘甜,相传为真宗驻跸时所凿,故称“御井”。此迹是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
参观回銮碑后到新建的大殿,这里有“澶渊之盟”的展览。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为主。
第一部分是“宋辽风云”,主要讲的是北宋建立和辽国之间25年的征战,双方为了燕云十六州的争夺。
第二部分是主题,“澶渊之盟”
从这张宋辽地图可看出当年澶渊位置的重要。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第三部分是“泽被后世”,“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之后来到濮阳县城老城区东西大街交汇处,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濮阳老城标志性古建筑——四牌楼,四面全进行了拍照,老城原汁原味,保存完好,比那些所谓的“古城”强多了,但愿这里别过度开发。
四牌楼是明嘉靖初知州龙大有为表彰都御史侯英,为官清正、秉公执法而立,四方匾额镌有十六个大字,东为“颛顼遗都”、西为“澶渊旧郡”、南为“河朔保障”、北为“北门锁钥”,这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濮阳古老的文明和重要的历史地位。“颛顼遗都”指的是濮阳曾经是帝颛顼的都城所在地。“澶渊旧郡”指的是濮阳曾经的称谓。“河朔保障”、“北门锁钥”则是指濮阳是军事重地,针对北宋都城汴梁而言。
四牌楼阁高8.6米,长宽各6.6米,面积43平方米,木石结构,呈方形,四角由四根方形石质条柱支撑,上部角檐上挑,四面坡覆琉璃瓦,四条垂脊安有八尊卧狮,角处安有割角吻,顶端安有葫芦宝鼎。据传,初安时内装夜明珠,可鉴州城夜景,四角垂玲,迎风摆动,叮咚作响。雕梁画柱,非常美观。
之后离四牌楼不远的城隍庙看看。濮阳城隍庙历史悠久,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城隍祭祀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距今已近千年。濮阳县城隍庙特别受人尊崇,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别处的城隍庙供奉的是神,而濮阳城隍庙供奉的却是人。这个人就是明弘治年间开州知州李嘉祥。所以濮阳县城隍庙特别受人尊崇。
关于濮阳的历史你还知道多少,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