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统一天下的主要过程为:还定三秦、彭城之战、荥阳对峙、韩信北上、垓下之围。今天我们先看看刘邦统一天下的第一步:还定三秦。
汉元年四月,诸侯们罢兵回国。但是这一次罢兵并不代表以后就和平了,项羽的分封计划不过是短暂休战罢了。各诸侯对自己的封地极为不满,尤其是刘邦。
但是刘邦并没有实力反抗项羽的霸权,所以只能听从张良的建议,领兵入汉中。如果当时刘邦反抗项羽,那估计就不会有西汉了。因为项羽一直不满刘邦,范增那个老匹夫还不断鼓吹将来天下都是刘邦的,刘邦稍有反抗就有可能遭到项羽的攻击。为了让项羽放松警惕,张良还建议刘邦火烧栈道,让人误以为刘邦不会再东出。
刘邦能忍耐,他接受项羽的分封,领兵入汉中,并且火烧栈道。但是他的部下不能忍耐,他部下很多都是山东人,思归心切,所以在刘邦入汉中的路上不断有士兵逃亡。原本项羽就对汉军进行了大裁军,把刘邦的军队编制固定在3万人,现在又逃亡了一批人,部队人数开始不断减少。
剩下的人也不是铁心追随汉王的,士兵们都想着回家。为了避免士兵大逃亡,韩信开始怂恿刘邦争夺天下。韩信认为士兵回家心切,如果我们不让他们回家,很有可能导致部队哗变。堵不如疏,我们与其禁止士兵回家,还不如利用士兵回家心切的情绪去争夺天下。如果等士兵泄了这股气,那我们就很难有大作为了。
韩信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说现在刘邦放弃争夺天下,那日后希望会更加渺茫,十万大山就如同囚笼一样把刘邦锁死在汉中等地,诸葛亮就是一个例子。于是刘邦和韩信利用士兵思归的情绪,趁其他诸侯来不及反应时起兵攻打关中。
为什么要攻打关中?这是有时代背景的。
如图所示,我在上面标注了刘邦周围的诸侯。
西面、南面都是群山,刘邦的士兵不足三万人,没有能力去攻打这些地方,而且就算攻打下来也没有能力开垦这些地方。
东面就是共敖和项羽,共敖是项羽的心腹,他们两个的关系十分密切,刘邦本身就不愿意招惹项羽,更别说主动攻打项羽了。
北面就是关中,关中经过秦国长期的治理,农业、经济都十分发达。而且关中被项羽一分为三,董翳、司马欣、章邯各占一块土地,三分关中严重限制了关中优势最大化。尽管他们是同盟,但不可能做到政令如一,三人互相牵制无法发挥关中优势。
基于关中一分为三,外加上地缘限制,刘邦决定兵出秦岭,攻打三秦之地(关中)。四月诸侯罢兵,而五月田荣反项,项羽深陷东方战场,根本无暇顾及三秦之地,而刘邦就趁机攻打关中,可以看到刘邦还是比较神速的,对战机的掌握十分合理。
上面一图是汉中通往关中的主要道路,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祁山道。
刘邦在入汉中的时候烧毁了栈道,目前刘邦烧毁的哪条栈道是有争议的。部分史学家认为是烧毁的子午道,同时还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烧毁的是褒斜道。
我认为烧毁的应该是褒斜道,因为张良和刘邦行至到褒中的时候提出了烧毁栈道的建议,褒中入汉中的道路就是褒斜道。如果刘邦不把他走的道路烧了,舍近求远烧毁子午道,那还能起到麻痹项羽的作用吗?
之后刘邦让人明修栈道,但是找不到修子午谷栈道的记载,反而是找到了修褒斜道的记载。《褒城县志》:“马道北有樊河桥,相传汉樊哙所建也。”,同时在樊河桥附近出土了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志传西汉樊舞阳侯所建”。史书和出土文物佐证了樊哙修建了樊河桥,樊哙什么时候修的?很明显就是明修栈道的时候顺手修了这么一个桥。
确定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看当时章邯的布防安排。
汉军修栈道的消息传给章邯之后,章邯就开始部署防御。褒斜道没有什么压力,毕竟汉军也没修完栈道,只需要派遣部分士兵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