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摄协创构新视界访摄影家肖萱安

创构新视界

——访摄影家肖萱安

摄影/肖萱安嘉宾/藏策

采访/阳丽君

05:30

△采访片段△

我经常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之前的创作与想法,然后去寻找、尝试一条新道路,构建新的创作方式。

阳丽君(以下简称阳):你在摄影界成名很早,当初是如何走上摄影道路的呢?

肖萱安(以下简称肖):我开始摄影创作是个很偶然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母亲觉得我没有什么爱好,就给我买了一台中画幅的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她说,摄影挺有意思的,你学学吧,学好了还可以给家里人拍个全家福。当然,那个时候我对摄影的认识还处在照全家福、拍纪念照的状态之中。很快,我拍完了两三个胶卷,觉得这样拍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刚好当时宜昌市开办了一个初级摄影培训班,我报名参加了,也由此结识了我的老师徐为民。徐老师那时候就已经在一些国内高水平的摄影刊物上发表过很多文章,他的摄影思想给了我很多教益与启发。受他影响,相比于技术,我向来更重视思想与观念层面的探索与表达。此后,我一边拍一边思考,慢慢地尝试、变化、提高。后来,徐老师要到江西大学读书,因此就介绍我去宜昌市群众艺术馆接他的班,做专职摄影工作。工作期间,拍摄了《纤夫》这件作品。

纤夫,年。肖萱安摄

阳:《纤夫》是你的成名作,当时你年仅24岁,便参加了在当代摄影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十年一瞬间—现代摄影沙龙’86展”,一下子在全国摄影界有了名气,围绕这幅作品当时也有许多争议,当时的创作情形是怎样的?

肖:那时,宜昌市群艺馆每年都要组织摄影创作班。年,我带着创作班的四五个学员外出拍摄。想来有些可怜,市文联给每个人资助了10个胶卷,那时候物质条件比较差,所以这条件已经算是不错,我们也心满意足地外出拍摄了。宜昌属于三峡地区,我们决定就近拍三峡。到了巴东县,看到了不少光着身子的纤夫。他们的身影给了我一种很强的触动,仿佛那一瞬间我才真正领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名画。当时,我心里压根没有拍完能否发表之类的顾虑,把所有的周全与慎重抛到了一边,似乎发疯一样,进入了一种极度忘情的拍摄状态。这种感觉后来基本没再有过,实在是非常难得。

藏策(以下简称藏):我与你是同龄人,比较了解你的创作历程与所处的创作语境。改革开放初期,裸体艺术是一个禁区。年,陈醉的《裸体艺术论》出版。这是公开探讨裸体艺术能否堂而皇之地公开展示的一本书,当年还充满了争议。还记得那时支持的一方强调裸体艺术表现的是美而不是欲,带给观众的是美感而不是快感。现在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纤夫》在当年公开发表时,也一定遭遇了很多波折吧?

肖:是的,那个年代艺术是不能表现裸体的,所以《纤夫》拍完之后根本发表不了。在这件事上,吴志坚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当时他是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的摄影干部,是我的上级。他看了这组作品之后,说这太好了,一定要把这个作品拿出去发表。那时他恰巧在策划一个省群艺馆主办、各个县市的群艺馆都来参加的摄影展览,所以就选了一张人物稍微小一些、视觉语言相对唯美一些的作品,然后顶着压力,把这张作品推到了展览上。后来,吴老师又将这张作品陆续推荐给包括杨绍明、贺延光、王文澜、王立平、鲍昆等一批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摄影人。年,《纤夫》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十年一瞬间—现代摄影沙龙’86展”上正式展出,是年以来国内第一幅公开发表的裸体摄影作品。

展览过后,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一炮走红”了,紧接着我就被稀里糊涂地拉到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会上来了很多当时摄影界的名人。我突然发觉自己出名了,有些傻眼,讲不好话,吴老师替我讲了很多。

远祖,年。肖萱安摄

阳:谈谈你的另一幅成名作《远祖》?

肖:年底,《远祖》参加了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评委们认为很有新意,因此获得了该奖项的最佳构思奖。很多人认为《远祖》这幅作品呼应了那个时代盛行的寻根思潮,但我当时的思想意识没那么强烈,只是感觉到那块石头带给我的触动,特别喜欢,就拍了下来。拍《纤夫》的时候,吴志坚在江边捡了一块石头,说它好像一个人头,看我很感兴趣,就给了我。我家里的一个角落放了很多陶艺、瓷板、石头之类的“废弃物”,这块石头被拿回来后也放在了那个角落里。我平时喜欢在家里看看书、听听音乐,很偶然地,感受到了瓷板和这块石头之间的碰撞,所以马上架好机器和设备开始拍摄。瓷板上的手形是虚的,石头是实的,撒上水,石头的颜色更明艳了一些,等待一会,除了“人脸”下边的裂缝,水很快干掉了,我拍了两张。这幅作品仿佛是上天赠送给我的,裂缝里尚未完全风干的水痕给了这块石头一张本来没有的“嘴”。我父亲是研究哲学的,看了这幅作品很喜欢,说就叫“远祖”吧。

纤夫之二,年。 肖萱安 摄

阳:也就是说,你在年中了两个大奖,但是两幅获奖作品的风格与创作方式却完全不同。

肖:是的,《远祖》已经与之前的《纤夫》完全不一样了,有了观念层面的内容。徐为民老师是非常了解我的一个人,他说我心底有躁动,因此会不停地自我否定,很难循规蹈矩,不按常理出牌。其实确实是这样,我经常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之前的创作与想法,然后去寻找、尝试一条新道路,构建新的创作方式。

藏:从前参加过重要展览的艺术家,大多数都在此后的创作模式上陷入了僵化,创作也停滞下来,到今天已经不为大家所知了。你最令我赞赏的地方是,你从不停留在已有的作品和创作模式上,总是在尝试着突破自己,突破前人。这种不断探索、不吃老本、乐于学习、追求极致的“艺术家气质”值得所有艺术界人士学习。我想问,持续地激发着你向前探索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肖:我在群艺馆工作的时候,馆里有一位名叫南野的朦胧诗派诗人经常写一些前卫诗歌,并且还在群艺馆里讲诗。受他影响,我也写过一些诗,常常写完就向他请教。在他所说过的话里,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定要认真学习一流的艺术,只有理解了一流的作品,才有可能做出二流或三流的作品,如果一开始就对着二流、三流的作品进行思考的话,可能永远都难以入流。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

阳:《束缚与运动》获得过“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的最佳构思奖。这幅作品对你的创作生涯来说具有转折性的意义,请你详述一下。

肖:《束缚与运动》是年的作品,当时我在武汉大学读书。那个时候每天的生活就是看书和拍摄,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状态。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给我看一幅照片,问我好不好。我说很好啊,但脑子里马上就蹦出来一个想法:这么好的作品为什么是别人拍的呢?它怎么就不是我拍出来的呢?我突然之间非常沮丧,沮丧到很快就醒了过来。第二天早上,我去到了梦中照片里的平台上,架起相机,发现我的同学周冰正好在倒立健身,这正好符合梦里的画面。随后,我按照梦里的情景去摆布周冰和其他同学的位置、动作与周围的场景,叫同学兰志平按下了几次快门。除了画面里两个人影的交叉,基本上还原了梦境中的作品。我本人也参与了作品画面的演绎,因此,这是我的第一件带有行为艺术性质的作品,在此要感谢四位同学。虽然说当时不懂行为艺术,但这幅作品让我开始了搭建场景、设计画面、加入行为艺术与观念艺术元素的创作方式。目前国内公认的第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是年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束缚与运动》也许不是完全的行为艺术作品,但是,据我所知,它应该是当时中国摄影界唯一一件具有行为艺术性质的作品。这幅作品展出后,很多人质疑说它不应该属于我,因为按下快门的人不是我。我当时觉得很有趣,因为这种质疑恰好触及了这幅作品中隐藏着的一个问题,即相机操作者与摄影作品创作者之间的同一性。后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前身)专门刊文探讨了这个问题,最后的结论是我得到的是最佳构思摄影奖,所以没有问题,这件事也就这样过去了。颜长江说:你这三张作品(指《纤夫》《远祖》与《束缚与运动》)每一张都不一样,像三级跳一样跳到了一个新的平台。

束缚与运动,年。作者:肖萱安

藏:《束缚与运动》这件作品突破了当时中国摄影界在摆拍上的观念限制。这个限制来自于狭隘的新闻报道摄影理念,认为抓拍等于真实,而摆拍就等于造假。它堵死了摄影创作的多种可能性,也泯灭了许多摄影家的创作灵感。因此,你的这件作品在创作思路上太有价值了。方才你提到武汉大学,我想到有不少知名摄影家都出身于武大摄影班。这个班是个挺传奇的事情,请你讲一讲。

肖:武大摄影班是中国高等院校摄影教育的发端之一,一共办了好几届,我是第二届。在武汉大学的学习,让我本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当时住在学校里的研究生院,身边全都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因为年纪相仿,接触非常多。那时候研究生很少,我觉得他们都太有学问了,讲起话来都是一套一套的。那些思想观点和对时事的分析判断,给了我很多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是使我认识到,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思维方法与思考能力。也是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颜长江,我们都属于武大新闻系,我在摄影班。武大摄影班为中国摄影培养了许多人才。

我在三峡的创作很灵活,拍摄内容与创作方法大多是顺其自然的。

阳:在《束缚与运动》之后,你在年完成了系列作品《60分钟行为》,中间相隔了10年时间。

肖:那时候是下海潮,我跟着下海经商了,在深圳经营了5年有余,效果并不好。我本身不善交际,也不适合经商,接近10年的时间里,与摄影界也少有联系。年,我回到宜昌,做了《60分钟行为》这组作品。我把表弟用一块布包裹起来,放在一条很狭窄的小巷子里,连续地拍摄,用来表达我因外出闯荡受挫而生的封闭感。这组作品受到杜安·迈克尔斯(DuaneMichals)的影响,用了“连续摄影”的创作方式。《60分钟行为》对我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标示着我人生的重大转折:彻底地放弃做生意,回到我最喜欢、最擅长的本职工作—摄影上来。同时,我在作品中把别人包起来,也就是把自己包起来,意味着从此以后,不看外面喧闹的世界,“封闭”自己,专注摄影,另外,选择60分钟这个时长,是因为它是钟表上的分针回归原点的时长,具有一种时间循环的意味,代表着我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原点。

60分钟行为,年。作者:肖萱安

阳:你是因为什么开始重新   作者 肖萱安

作者简介

肖萱安,湖北宜昌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先后担任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云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外聘教授。作品《纤夫》参展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十年一瞬间”影展;作品《远祖》获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最佳构思奖;作品《束缚与运动》获“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最佳构思奖等各类奖项。年,作品《归山》(与颜长江合作)获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评委会特别奖;年,获大理国际影会十佳先锋摄影师奖;年,作品《消失的佛像》获西双版纳国际摄影节最佳摄影师大奖;年,作品《两条大河》获西双版纳国际摄影节最佳摄影作品提名奖;年,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原文刊载于

《中国摄影家》杂志年12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32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