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的沿革和地名的由来
本文原载年出版《长沙地名掌故》
湖南省宁乡市境在三国时期以前属益阳县。三国吴太平二年(),析益阳县地置新阳县,属衡阳郡,县治设今宁乡县横市镇。晋太康元年(),改新阳为新康,仍属衡阳郡。县治迁冷水铺(今宁乡县白马桥街道五福村)。《晋书·地理志下》载:“衡阳郡,吴置,故属长沙。统县九。”其中有湘乡、重安、新康等九县。南朝宋、齐、梁、陈沿袭晋制。隋开皇九年(),并新康入益阳,属长沙郡。唐武德四年(),复析益阳置新康;七年,又并入益阳。五代十国时期,为马楚国潭州长沙府所辖益阳、长沙、湘乡县地。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析益阳、长沙、湘乡县地始置宁乡县,属潭州。县名寓“安宁”之意,治所设玉潭镇,县名、县治至今未变。但宁乡旧志中有宁乡县建置始于唐贞观元年及宋太平兴国二年、三年、六年诸说。民国三十年()编纂的《宁乡县志》,经过考订,认为宁乡县建置时在宋太平兴国二年,然亦有异议。
宁乡县城跨沩水的玉潭桥乔育平摄
宁乡县政府年修志时,经查阅古今典籍数十部,并得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专家考证,确认宁乡县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二年。第一,宋神宗元丰三年()成书的全国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记载宁乡县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二年,该书成书时间距太平兴国二年仅年;第二,北宋《舆地广记》也记载宁乡县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二年。该书成于北宋政和年间(—),距太平兴国二年也仅l30多年。而其余诸说所本,均未有时间近于上述两书者。根据“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的原则,宁乡县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应是可信的。
宁,古文中多指贮存之义,贮的繁体字为“貯”。宁字甲骨文中其字形为柜中贮贝之状。《国语·周语中》:“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天地,无逢其灾害。”《说文·宁部》:“宁,辨积物也。”段玉裁注:“积者,聚也。‘宁’与‘贮’盖古今字。《周礼》注作‘宁者’,《史记》作‘积著’。”后多引申为安宁之意。如《周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孟子·滕文公下》:“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贮存,后引申为安宁。乡,古文中多指行政区划单位。《国语·齐语》:“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西汉以后,多指县以下行政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后亦泛指乡村。宁乡,即为安宁的地域,为祈愿地名。
北宋设置宁乡县,当与宋初“以文治国”密切相关。有关史籍载:宋太祖赵匡胤(—)自黄袍加身即皇帝位后不久,“杯酒释兵权”,实行以文治国的国策。宋开宝九年()冬十月,宋太祖病逝,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宋史·卷四·太宗一》载,太宗“性嗜学,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历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刚刚登位几个月的宋太宗就命翰林学士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又下令“兴文教,抑武事”。可见新置县以“宁乡”名之,正好体现了“以文治国”的国策。
元初,宁乡县属潭州路;天历二年(),改属天临路。明属长沙府。清承明制。顺治十二年(),划全县为十都:狮顾一都、飞凤二都、玉潭三都、灵峰四都、汤泉五都、石柱六都、天马七都、楼台八都、香山九都、沩山十都。乾隆年间,因二至九都都名与所在地名不符,依次改名为:龙凤二都、洋泉三都、石柱四都、石潭五都、望北六都、汤泉七都、柳林八都、罘罳九都、沩山十都,一都仍以狮顾名。
王耀武将军题写抗日战争宁乡战役烈士纪念碑在长沙为潭州,为长沙府时,宁乡均为其属县。民国三年(),宁乡县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直属湖南省;民国二十七年(),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属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改属益阳专区。年11月属湘潭专区。年12月,属益阳专区。年7月,属益阳地区。年7月,回归长沙市。年,撤宁乡县,设宁乡市(县级市),由长沙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