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30还单身,主席急了:找农民也行,头婚母亲不满,再婚很幸福!
李讷是主席最小的女儿,因为母亲的原因,她的人生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即使是在个人婚姻上,也被烙上的深深的时代烙印。因为热衷于社会活动,李讷年已30仍然单身,许多人都替她着急。她那做主席的父亲也急,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找个工人也行,哪怕找个农民也行。”所以,在30岁那年,李讷遵照父亲“在下面找,找个普通人就行”的意愿,同一位服务员仓促成婚。婚后生活并不和谐,不久后两人便和平分手。45岁时,在朋友的撮合下,李讷才又与父亲曾经的卫士王景清重组家庭……
年,李讷出生于延安的窑洞,是主席和李云鹤的女儿,也是主席家中唯一在父亲母亲身边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孩子。在延安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能与父亲待在一起,就最大的幸福,不像她的哥哥、姐姐,都被送到遥远的异邦。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随父亲一同进京,小学、中学一路走来,都非常顺利。年,李讷考入北京大学学历史系。本来是学制四年,仩因其中间休学一年,所以,直到年才毕业。从北大毕业后,李讷化名“肖力”进入解放军报社做编辑。运动发生后,也许是受天生要强的母亲的影响,李讷的思想被激活,并积极投身于那场运动。年1月,率先在报社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报社的主要领导,从而左右了报社的运动方向。期间,李讷先后担任军报版面组组长、总编领导小组组长(相当于总编辑)。
在报社工作几年后,父亲要求她下到基层,同工人农民一起生活。于是,她被发送到位于江西省进贤县的中办五七干校劳动。由于学习、工作、运动、下乡,李讷忙得连自己的婚姻大事都顾不上考虑。当她已年近30岁的“时,仍是单身一人。
家里有着这样一个声名在外的“老姑娘”,就连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替她着急,并不时向主席提醒,要帮李讷张罗一下婚姻大事了。父亲虽然也急,但是,他的心态却很平和。此前,他早已给女儿的婚姻定了调,不要找高干子弟,“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所以,当有人提醒主席李讷的婚姻大事未完时,老人便说:“找个工人也行,哪怕找个农民也行。”
父亲对女儿的婚姻大事从不过多的干预,他希望儿女们能够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当然,更希望他们都能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李讷明白父亲的心思,所以,就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她与一个姓徐的青年“好上了”。小徐是东北人,眉清目秀,初中文化,出身工人家庭,父亲是山海关火车站的扳道工,他自己是中办北戴河管理处内部招待所的服务员。
李讷与服务员恋爱的消息,惊动了五七干校,干校领导很快将这情况上报给李讷的母亲。母亲听说后,坚决反对,女儿无论如何不能找一个服务员啊。李讷也很固执,非小徐不嫁。年8月,母亲上庐山开会,还专门把李讷叫到山上做工作。但是,两个性格都很刚的女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吵了一架,搞得两个人都很烦恼。李讷看母亲那里说不通,就直接去找父亲。结果,父亲支持了她。
做父亲的都同意了李讷的这桩婚事,她的母亲再也不敢阻拦,于是李讷和小徐在五七干校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婚礼办得低调,父亲虽然没有亲自骑车,但是,却派人送给李讷夫妇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结婚后,李讷和小徐继续在干校劳动。一年后儿子出生,取名徐小宁。
因为这件婚事母亲始终不同意,母女俩因此矛盾许久。两人的婚姻中间,有了这样一重阻碍,再加上两人性格上的原因,李讷与小徐之间也渐渐生出一些矛盾,感情出现裂痕。两人分居一段时间后,小徐被“推荐”到河北铁道学院读书,不久,二人便正式办了离婚手续。从此,李讷便独自带着儿子生活。
离婚后的李讷,带着孩子和深深的精神创伤回到北京。年至年,李讷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平谷县委书记,虽说李讷重任在肩,但因婚姻失败,精神受到打击,身体一直不好,无法到任。父亲去世,母亲遭捕,由于身体原因,她也在家赋闲。期间,她每隔两周都去监狱探望一次。
重归单身的李讷,生活非常不易,这让曾经照看过她的小阿姨韩桂馨(主席曾经的卫士李银桥的夫人)很挂心。韩桂馨与李银桥的婚事,就是主席撮合的。韩桂馨对李银桥说:“我应该像毛泽东关心我一样去关心李讷。如今,主席不在了,李讷的婚事我们也该操操心了。”于是,他们开始多方特色人选,这让李讷很感动,也很为难。因为,她现在的身份很尴尬,她不想连累无辜的人。但是,韩桂馨夫妇并未放弃。
年,战友王景清来京“探亲”,韩桂馨与李银桥这才发现了“新大陆”——王景清是最佳人选。王景清是陕西榆林人,出生于年生,年长李讷13岁。王景清13岁就参加八路军,曾在中央警卫团服役,是主席家的卫士之一。如今,57岁的王景清是离休的师职干部(曾任昆明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离婚多年,现在独身一人,也想建立一个家庭。李银桥夫妇觉得他条件不错,就向他介绍了李讷。王景清在中南海当警卫时就常见到李讷,对她印象很好。后来,韩桂馨就领他去看望李讷,去过几次,虽然都没半事情挑明,但两个人都心知肚明,慢慢地就水到渠成、发展到谈婚论嫁了。
不久,他们订婚了,写了结婚申请报告。其时,李讷已被安排在中办公秘书局资料图书处工作。报告上交后,迟迟不批。李银桥夫得知后,就去找处长,处长帮忙催问几次。过了一段时间,李讷与王景清的结婚报告终于批下来。年冬,李讷同王景清正式结婚。婚礼简单朴素,只在家里摆了一桌酒饭。中办杨主任得知消息,还送来一副被套,一包巧克力糖。他知道李讷小时候爱吃巧克力。还写了贺词,把全家人的名字都签上了。就连王光美见到李银桥夫妇,也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为李讷办了一件好事。”
婚后,他们一同去监狱看望母亲。母亲见到这位女婿,也很满意,认为女儿终于有了一个幸福的归宿。确如母亲所言,李讷再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王景清同志身体好,有朝气,兴趣广泛。李讷书法、绘画很好,王景清也能写能画,参加了中办老干部局书法班,还参加了北京军区离休老干部合唱队。王景清关心体贴李讷,照顾李讷,采购、做饭一应家务自己全部担起来。
李讷虽然比王景清年轻13岁,但是,由于从小瘦弱多病,加之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步入晚年后,精神状态欠佳,严重的失眠,四肢无力,肾脏等疾病也时常折磨着身体,王景清就陪着李讷四处看病。曾经,在前往解放军医院途中的公交车站,总会看到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去乘公交,那就是王景清和李讷。王景清还买了一辆三轮车,蹬医院看病。
王景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愿意陪着你。”这句话也一直带给李讷温暖。王景清的存在,犹如给了容易跌倒的李讷生命中的另一个支柱。人生聚散依依,30多年的携手让王景清夫妇品尝人生百味,深晓生活冷暖。几十年来,王景清李讷夫妇早已习惯了平常人的日子,当泛黄的往事随风吹落,他们已是似水流年间最普通的百姓人家。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