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的清远,有个叫连州的县级市,历史悠久,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在这里任过刺史。今年前10个月,连州大旱,总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少了近33%,当地所有水库均未蓄满,有7个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有的村民甚至连生活用水都得不到保障,需要政府采取送水接管等措施才能得到基本满足,农田用水更是难上加难。就在当地整体缺水的情况下,连州西岸镇的农田用水和生活用水却均无大碍,因为当地有个红旗电站,从湖南把长江水系的大桥河水引到西岸镇,极大地缓解了这里的旱情。
这个红旗电站的引水工程,尽管规模、体量不大,但它却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相连接,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团结治水创造的又一人间奇迹,被当地百姓誉为当代“灵渠”。
红旗电站位于连州西岸镇的和平村与太平孔村附近,与湖南交界。上世纪60年代之前,由于连州清水、西岸两地连年受旱,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百姓们苦不堪言。
年,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省长的陈郁同志在连县(即现在的连州市)开展“四清”运动,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将临近的湖南境内大桥河河水引入连县,隧派专人与湖南零陵地区(即今永州市)和江华瑶族自治县有关部门进行协商,零陵地区和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有关负责人以极高的热情作出积极回应,同意帮助连县人民解决用水问题。
在取得湖南方面同意后,引水工程于年秋正式动工,由时任连县副县长的任景文同志任工程总指挥,县水电局蔡明俊、黄师和同志负责技术施工。历时五年后,在大桥河上建起了一座高3.5米、长60米的栏河坝,集水面积达平方公里;建成了一条穿越湘粤两省、长约3公里的水圳,并凿穿一道长米的隧洞;还建成了一条长39华里的环山引水渠。
湖南引水源头深水河拦河陂引水渠
引水隧洞进口引水隧洞出口
当时最初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从湖南江华大桥河引水到兰管水库,解决广东清水和西岸两个公社的农田用水和生活用水。年,连县革命委员会决定组织清水、西岸两公社的民工兴建红旗电站,并利用渠道落差打条隧道。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艰苦,施工难度大,民工在兴建红旗电站时不畏艰辛,在毫无现代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硬是靠原始落后的人工建造开凿技术进行施工,为工程如期竣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据《连县志·大事记》(年)载:“年,湖南大桥引水工程建成,凿通一座米长、1.9米宽的高的隧洞,开辟了一条39华里长的环山引水渠。把流往江华的大桥河水引到广东境内,为连县清水、西岸2万多亩农田解除旱患。”
年9月,连县革命委员会印发文,对清水、西岸两公社在兴建红旗电站中所付劳动力提出了补偿方案,这个文件可以佐证,清水、西岸两公社的民工是红旗电站兴建的最大功臣。
补偿原清水、西岸二公社在兴建红旗电站中所付劳动力的通知
引水目标实现后,红旗电站于年竣工投产,总投资万元。电站分两级发电,一级站水头米,装机容量0千瓦;二级站水头45米,装机容量千瓦,全站总装机容量1千瓦。
红旗电站在湖南的集雨面积为平方公里,在广东小陂河的集雨面积为8平方公里;湖南段水圳长米,隧洞长米,广东段水圳长米;到一级站前池渠道设计流量为每秒2立方米。
红旗电站旧址红旗电站升压站
建成后的红旗电站大量引水流入河道,虽然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将水引入兰管水库,但建设者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引水,使得该地区的灌溉和生活用水都有了充足的保证,极大地缓解了旱灾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此项工程给连州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益处。
改革开放后,由于地区资源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向连州市提供水资源的湖南省江华县就确保长期正常供水,提出了一些合理要求,连州市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对供水方湖南省江华县提出的要求予以了积极回应。
然而好事多磨,据西岸镇梅水村老书记莫记安等人回忆,年9月,湖南省江华县发生部分村民在引水隧洞前堵水事件。为解决引水纠纷,原连县县委书记张民乐同志与湖南江华县当时的张书记(名字不详)分别前往现场进行协商,决定将连州梅水等村的约亩山林划归湖南江华县采育场,双方达成“以山换水”的协议。此后不久,连县政府、清水镇政府和红旗电站对献出山林的农户还给予了一定的补助。
年9月10日,连县人民政府又拨款元给江华县,用于帮助修建该县长坪生产队小水电站。
政府批文
年7月6日,以连县清水区、红旗电站为甲方,湖南江华县竹市乡、竹市村为乙方,双方签订了《放水、送电协议书》,协议规定:“有水送电,无水停电”;为保障正常供水,甲方每年向乙方无偿送电八万度,超出八万度以外的,按0.05元每度电的低价象征性收取电费。
放水、送电协议书
连县政府同意解决江华三村用电问题的函复
年9月27日,为进一步缓解水事纠纷,连县政府又作出决定,投资9万元架设一条总长10公里的10KV用电线路,帮助解决江华县竹市乡长坪村、小坡河村和牛皮湾村的用电问题。
年12月7日,红旗电站和清水镇政府签订《关于处理划清水山给湖南省江华县采育场与红旗电站部份供电的协议》,明确了各项补助办法,从此免除了屡屡发生水事纠纷的后患。
划清水山给湖南省江华县采育场与红旗电站向竹市乡供水供电等协议
4年5月,为了更好地实现江华、连州两地的互惠互利,连州市政府同意将江华县长坪小水电站并入红旗电站电网。
红旗电站请示连州市政府批复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座连接两大水系、穿山越岭、横跨两省的引水工程依旧清流激湍,效益发挥正常。据连州水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经过前些年的改造增效,红旗电站目前的灌溉面积已达3万亩农田,同时每年还能补偿给湖南江华的竹市、瓦窑、长坪、小陂河、采育场、牛皮湾等地万度居民生活用电,补偿给连州清水梅水、太平村31.35万度居民生活用电(共计.35万度)。
泽被千秋的红旗电站,为民而建,成于人民,惠及万民,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佳话,是湘粤两省汉、瑶同胞团结奋斗、互助互谅、共同开发水资源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水的红色资源。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保护利用好党领导人民治水的红色资源。打造党领导人民治水的精品展陈,从治水角度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在此,我们向当地党委政府呼吁,在确保红旗电站功能正常发挥的同时,要充分认识红旗电站引水工程的历史价值和重要地位,按照水利部《指导意见》的要求,把这个党领导人民治水创造的当代“灵渠”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在深入挖掘、系统研究、科学阐释党领导人民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红色基因的国家水利遗产,完善引水工程纪念展陈,讲好红旗电站建设故事,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从治水角度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相关链接: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为一脉,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肖飞周小明)
来源:新世纪协会